中药猪苓的古今研究
1.神农本草经:治结节病,利水道。
2.药性理论:解伤寒,发汗,消肿,急痛。
3.“珍珠胶囊”:泄,止渴,通淋。
4.“医本”:燥湿。《⑩秘笈》云,至心。
5.医学导论:治中暑解渴。
6.《本草纲目》:开痰,治淋证,肿毒,脚气,白浊,带下,孕淋,小便不利。
7.《本草》:猪苓有多种利水之功,长期服用会损伤肾气,使人目眩。
8.《雷公炮制药液》:主要用于祛湿、消肿通淋、祛黑皮。
9.《长沙药解》:利尿燥土,泻下化痰,开汗毛孔泻下,清膀胱通淋,浊可破,胀可消。
10.《本草纲目》:治伤寒、温病、口渴、肿胀、腹泻、疟疾。
11.《本草读本》:轻渗消,治各种淋证,可从下肠导;甘平红黑,各种湿热都可以除,但是工资可以从底层划。
12.《本草盖》:通络消肿,除湿利尿。
13.新版本草:通络消肿,利湿,利水化滞,助阳助窍,专治活水。凡胃、膀胱、四肢、皮肤受潮者,必用猪苓以利之。但水湿的症状是阳、阴、虚、实,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有利。
14.通俗易懂的本草:治胀痛腹痛,去湿热,消肿香港脚,安胎通淋。疟疾解毒;止浊带残,解寒热温。
15.《本草纲目》治疟疾,利水道,缓解伤寒和瘟疫。出汗、肿胀、急性疼痛、口渴、除湿和抑郁。膀胱泄泻,疏通。
16.应得本草:去心中之水湿,分疟阴阳之交。(阳中能降阴。)
17.《药笼素描》:散郁开窍,床上发汗,利膀胱,平阴阳,祛湿邪。
18.《顾松原医镜》:脱水除湿,(比水好,所以好除湿。)消肿,治疗疟疾。(水肿为主药,疟疾必有暑,暑必湿。用它来诱发暑湿之邪,从小就出来了,所以就消除了。)
19.《医学概论》猪苓味淡而苦,性亦平,用于除水消渴、伤寒胃病、疟疾,还能止湿热暴致的遗精。治疗肿痛急痛,脚至小腹肿胀,小便不利,淋证,妇孺肿痛。治中暑解渴,解除伤寒瘟疫,发汗,治疟疾,解毒邪气。
第二,现代研究
1.成分:猪苓多糖、麦角固醇、有机酸、蛋白质等。中国药典规定麦角甾醇含量不得低于0.070%,饮片不得低于0.050%。
2.功能:本品具有抗肾结石形成、抗肿瘤、利尿、保肝、免疫调节等功能。
(1)利尿剂利用:猪苓汤,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对麻醉犬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泄。
(2)调节免疫:猪苓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T细胞对ConA和B细胞对LPS的增殖反应。猪苓多糖可能是非T细胞有丝分裂原。灵多糖对小鼠散在颗粒阳性T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现象。
(3)抗肿瘤作用:猪苓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50-70%,瘤重抑制率在30%以上。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4)保肝作用:对中毒性肝炎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