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是怎么进入体内的?
产品名称:透皮吸收
拼音:toupixishou
英文名:感知吸收
说明:外用制剂涂抹在正常皮肤表面并吸收到全身血液循环中的过程。透皮吸收有三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毛囊和皮脂腺;第二种是通过汗腺;第三种是通过角质细胞和细胞间隙。其中,第三条最为重要。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包括人体皮肤部位和皮肤状况、药物浓度、溶解度、分子或颗粒大小、制剂剂型、是否添加吸收促进剂和其他辅料等。还与使用地点的环境、温度、湿度有关。
外用软膏的透皮吸收机制
来源:百川时间:2006年5月-11阅读:23次。
外用软膏的透皮吸收机制
一、中医理论:清代名医徐惠熙曾说:“今天用的膏药叫薄膏药,其用途有两大端:一是治表;一条一条的规则。治疗表症者,如排脓祛腐、止痛生肌、祛风护肉者,膏方宜清淡,每日一换,通俗易懂;治疗内病的药方很多,有驱寒、调和气血、化痰消肿、或强筋壮骨等。药要随症加减,其膏要浓而持久。这个很难知道。为什么?”他还解释说:“贴它,堵它的气,使药性从毛孔进入它的机理,疏通经络,或提取它,或分散它,比吃药更厉害。这也是最奇妙的方法。”这段话相当清楚地阐明了皮肤吸收的机理,并得到了现代科学实验的证实。
药物的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渗透和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是指药物从基质中分离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渗透是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组织,作用于局部组织。吸收是指药物透过皮肤或与粘膜接触后,通过组织内的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的全身效应。
二、皮肤的结构:正常人皮肤的表面积为18000cm2。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由不同形状的上皮细胞组成。其厚度约为0.16~0.8mm,从外到内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角质层中的细胞充满了角蛋白或纤维蛋白,内层细胞被推入角质层进行置换。一般需要3-4周。细胞离皮肤表面越近,相互结合力越弱,导致皲裂,最后脱落。角膜层是阻止水分蒸发和抵抗外界物质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是评价药物吸收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皮主要是结缔组织,90%为类胶原质,厚度约0.2 ~ 0.4 mm,有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脂腺、汗腺等。这部分的血液和淋巴液可以把药物运走,所以经过表皮的药物会很快在真皮被吸收。
皮下组织在真皮之下,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由于含有大量脂肪,所以又称为皮下脂肪组织。有很多血管,淋巴管,汗腺。汗腺导管穿过真皮,通向表皮。此外,皮肤的附属器官也有毛发,毛发斜插在真皮内的毛囊中。皮脂腺能分泌皮脂,其排泄管开口于毛囊上部。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皮肤上的水合蛋白是一种凝胶状的结构。表面的水化程度最差,仅占10~25%,水化程度越深,水化程度越大,在表皮达到70%。皮肤表面又叫“酸套”,是由汗腺分泌的乳酸、碳酸氢盐和脂质混合而成,所以表面的pH值为4.2~5.6,呈微酸性,越接近pH 7.1~7.3,就和体液的pH值差不多。
透皮吸收途径:虽然对于什么是药物的透皮吸收还存在争论,但是从皮肤结构的角度来看,有三种渗透途径:1。毛囊;2.完整的角质层;汗管。物质可能进入汗腺管甚至汗腺。皮肤吸收主要是通过角质层细胞和细胞间隙或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分子量小的药物可以扩散到植物层,植物层是吸收的最大屏障。虽然数量非常有限,但扩散速度越来越快。分子量较大的药物通过毛孔和汗腺增加比例,这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之前,这种“旁路”吸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达到平衡时,强极性药物主要通过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扩散。极性低的药物通过脂溶性高的部分扩散。将药物涂于皮肤表面进行观察时,由于组织标本制作的阶段不同,训练材料的吸收途径不同或主要观察途径不同。药物或基质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分子量和极性基团的数目、与水的相互作用强度、亲油性、在基质中的溶解度、药物在基质和间质液中的分配比等,都可以使主要吸收途径不同。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一、皮肤状况
1.应用部位、表皮各层厚度、毛孔数量与药物吸收有关。比如儿童和女性皮肤对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不如成年男性,面部皮肤不宜使用刺激性药物。
2.用肥皂清洗皮肤后,粘附在角质层上的物质,或由皮脂组成的物质,从角质层和汗腺中清除的物质,以及毛囊和皮脂腺出口处的堵塞物都被洗掉,增加了药物渗透的机会。
3.皮肤的温度和湿度,湿度高的时候会降低皮脂粘度,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皮肤潮湿时,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人认为皮肤表皮的湿度(包括药膏中是否有水)对药物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
4.生病的皮肤有时会加速药物的吸收。如有糜烂渗出性皮肤、湿疹、脂溢性皮炎等中度及受损皮肤,可加快药物吸收。
二、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溶解度,即药物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对透皮吸收非常重要。用收缩血管法研究了β-地塞米松及其23种酯类药物的局部活性。结果与这些酯在油和水中的分配系数有关。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越有利于药物吸收。
皮肤具有脂膜的性质,所以脂溶性药物容易吸收,水杨酸、酚类药物、维生素A、D、K、激素类药物容易吸收。
有人认为皮肤细胞是类脂的(非极性),组织液是极性的,所以药物需要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同时具有非极性和极性基团)才能渗透皮肤,容易被吸收。比如黄体酮和雌二醇化学结构相似,都是脂溶性的,但后者溶于水,所以比前者更容易从皮肤吸收。
膏药中药物浓度越高,吸收越多,但涂量与吸收关系不大。
三、基质的组成和性质
基质类型与吸收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乳剂的基质能使药物更容易通过皮肤吸收,水包油型最佳。这与基质的表面活性有关。软膏可以与皮肤表面紧密接触。无论药物是在油相还是水相,都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皮肤的角质层或进入毛囊或皮脂腺,吸收会加快,油包水型乳剂基质的吸收速度较差。在凡士林中加入羊毛脂,可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吸水能力的软膏基质,吸收效率次之。凡士林等完全油性基质的吸收率最差。动物脂肪比凡士林好。醋酸可的松软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主药深入皮肤,所以使用水包油型乳剂基质。水杨酸软膏用于角化,其作用是软化角质,所以不需要吸收,所以使用凡士林基质。
四、基质的pH值:一般认为亲水性基质的pH值接近皮肤的pH值(5 ~ 6),所以这种基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5.基质对皮肤水合作用的影响:皮肤外层的角蛋白或其降解产物具有与水结合的能力,称为水合作用。是增加药物对皮肤渗透的主要因素。因为是下表皮扩散出来的水,或者是汗液覆盖在表皮后堆积造成的。角质层通常含有5~15%的水分。积聚50%水分的组织,其通透性可增加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