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农药”能保证食品安全吗?

受传统中草药的启发,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一种纯中草药制剂植物源生物农药。如今,这类生物农药正在农药行业逐步推广,努力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农作物“喝中药”能防病治病吗?

隆冬的黄土高原寒冷萧瑟,但在甘肃永靖县三元镇夏媛村的日光温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排排碧绿的圣女果、鲜红的草莓、绿色的蔬菜快乐地生长着,让温室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看着眼前的一切,温室的负责人张海军脸上露出了愉快的表情。"一年多来,温室里的这些‘金蛋’没有出过一次虫害."

一旦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种植风险随之而来。化学农药虽然可以“治愈”疾病,但也会造成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过去,张海军也为此头疼。直到他在2016遇到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他的顾虑才被打消:使用“中药农药”还能为农作物“防病治病”。

沈彤和他的团队多年来研发了一系列纯中药的植物源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不同,这些“中药农药”以中药材为原料,不仅防病杀虫,还能为农作物“补充营养”。

张海军是“中药农药”的受益者。“以圣女果为例,一个生长周期只需要使用4次‘中药农药’,没有农药残留,产量依然很高。如果用化学农药,一周要打一次,农药残留高,成本高。”张海军说。

永靖农技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罗保平说,目前仅三岔镇就有近1万亩农作物“喝”上了中药农药。

对于开发者申通来说,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不仅是为了减少农药残留,更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和土壤的污染。

2014年,申通及其团队研发的“中药农药”产品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通过新药注册试验。截至目前,“中药农药”系列产品已在甘肃、陕西、四川、新疆四省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覆盖10多种作物10万亩。

“我们在甘肃定西、平凉、陇南等地的马铃薯种植中推广应用了申通团队研发的生物农药的部分产品,发现该产品对马铃薯‘癌症’——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5%,增产16%以上。”甘肃省植保植检站研究员张文杰告诉记者,马铃薯晚疫病几乎没有治愈的方法。

生物农药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安全”已成为人们对食品的普遍追求。因此,近年来,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2015年,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提出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替代产品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已经悄然打响。从2015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活动,加快农药减量增效。同时,农业部要求加快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来自农业部的最新消息,我国登记在册的有效成分102种,产品3500多种,分别占登记在册农药的16%和10%,且每年仍以4%左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我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近30万吨(包括原药和制剂),约占农药产量的8%。生物农药防治覆盖率近10%。

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部部长李国立介绍,生物农药作为一种天然农药,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投入了生物农药的研发。目前,我国从事生物农药研发的研究机构近100个,生物农药的种类也非常丰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西部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铎说,近年来,中国对生物农药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对化学农药的生产、注册和使用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目前农业部相关企业和部门登记申报的生物农药占绝大多数,化学农药只占一小部分。

李国立坦言,未来随着生物农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化学农药的生存空间将继续受到挤压,生物农药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