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如何才能发挥他的功效?

1.煎药器具和材料

煎药器具的选择对药液质量影响很大。历代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陶弘景说:“温汤千万别用铁。”李时珍说:“凡煎药忌铜铁者,宜用银器瓦罐。”煎药不用铁的原因是铁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药过程中能与中药所含的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如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香豆素等成分。青铜器皿煎剂可检出煎剂中微量的铜离子,有些药物可与铜生成碱式碳酸铜,因此不是理想的煎剂器具。用银器煎药,化学性质稳定,但价格高,来之不易,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容易破坏,水分蒸发快,药材易焦化,没有实际意义。发现铝锅不是理想的炊具,不耐强酸强碱,pH 1 ~ 2或PH10的汤汁中可检出铝离子。有研究认为,人体内的某些疾病可能与体内铝含量过高有关。

目前家庭煎药多采用砂锅,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小等优点。缺点是毛孔多,有质感,容易吸收各种药物成分和味道。陶瓷、白色搪瓷制品、玻璃器皿等。也可以用,而且它们不会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另外,在以陶瓷为煎药器皿的基础上,出现了紫砂药壶,单独加热。电加热装置设计在内胆外部,内胆采用紫砂制作,表面光滑,结构致密,透气性强,易清洗,无药味,具有保鲜功能。与砂锅相比,加热更快,保留了砂锅的优点,可以采用家庭汤剂。在医院和药房,不锈钢被广泛用作现代煎药装置。不锈钢是非常好的煎药器具,重量轻,加热快,耐酸,耐腐蚀,化学性质稳定。

家庭煎药一般用煤炉或液化气加热。目前,医院和药店使用蒸汽中药煎药炉、多功能自动中药煎药机、多孔远红外中药煎药炉和中药煎药机等。,加热方式多为蒸汽或电。

2.压碎程度

饮片直接煎煮或粉碎对煎煮率影响很大。对药材进行适当的粉碎,无论是粗粉还是颗粒,都可以增加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研究表明,半剂量颗粒药材的煎煮率高于全剂量饮片。五味子和麦冬在相同条件下煎煮,测定固形物含量。未粉碎的五味子比粉碎的五味子分别低27%和65438±00%。薄层展开后粉碎的五味子中可见到7个明显的斑点,而未粉碎的五味子中未见斑点。大连友谊医院用丹参消瘀汤170g和丹参消瘀散6g治疗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并进行疗效比较,取得了相同的治疗效果。由此可见,药材的溶出率提高,成分更容易浸出,疗效更好。至于颗粒大小,董小寒认为根茎和果实的颗粒大小应为2 ~ 0.28 mm,当然,药材饮片粉碎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药材鉴别困难;挥发性成分容易流失;药液难去除,容易混渣。为此,学者们提出了五防布纸包煎剂的方法。事实上,当药袋中的药物在5g以上时,药物浓度并不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粉末在袋中“抱在一起”,产生“凝胶屏障”,阻止进一步溶解。因此,将粉末直接与温水接触,并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搅拌,可以克服凝胶障碍。这种方法是否可行,还需要实验研究来证实。对于机械煎药,尤其是加压煎药,饮片粉碎后药液很难去除;药袋易爆,使煎药机充满药材粗粉,清洗困难,可操作性不强。

所以,粉碎后油炸的方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剂量换算、使用规格、煎煮方法、煎煮时间、保存方法。

浸泡

一般煎药要用冷水浸泡,其中花、茎、叶浸泡20 ~ 30 min,根、根茎、种子、果实浸泡50min左右。因此,一般复方药以40 ~ 50 min为宜。夏天可以减少,冬天可以增加。王指出,薄荷、羌活、解表药等含挥发油、苷类及维生素的药物,宜用冷水煎煮,以免有效成分随水蒸气长期挥发。一些富含高分子成分的药物,如淀粉、蛋白质等,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采用等温浸泡比冷浸更容易泡胀。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成分复杂,苷类和酶类往往同时存在。温浸可增加酶的活性,促进糖苷的酶解,生成苷元或次生糖苷。赵海峰指出,活性成分易水解的药物不宜浸泡,如板蓝根用100℃的沸水浸泡,可防止花青水解,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药物的浸泡时间和温度也要考虑到季节的影响和药物成分的性质。对于中药复方,宜着眼于大部分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法。

4.加水

中药汤剂以水为溶剂煎煮,加水量对汤剂的量和药物有效成分的量影响很大。传统上加水量一般为浸泡后2 ~ 3 cm,第二次煎液液面与药材表面平齐。由于药材质地、处方量、煎煮温度、煎煮时间的差异,加水很难保证煎煮量和煎煮效果。王立志对53种不同的药物进行无压浸泡试验,发现平均吸收量为65438±0.62ml/g,猛火和文火的蒸发量分别为65438±09ml/min和9ml/min。进而得出第一次煎煮水量Q(ml)=吸收量K(ml/g)×饮片总重量W(g)+预期药量R(ml)+蒸发系数V(ml/min)×煎煮时间T(min),第二次煎煮水量Q(ml)=预期药量R(ml)+蒸发量V(ml/min)。通过现场验证,该公式计算误差不超过10%,科学方便,对砂锅汤水的添加确实具有指导意义。郝用加压煎煮法测定了489种中药饮片的吸水率,证明了单味中药饮片的吸水率是饱和的。可以借鉴来确定加压中药煎药机的加水量,但缺点是这种方法不挤药渣,结果可能会小。李彤等人选取了50个不同的配方,根据加水的经验,根据公式Q=K×W+R+V×T,计算出平均吸水系数为1.7338。这种方法用中药煎药机煎药,榨渣,对指导中药煎药机加水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管道中的药液在机煎过程中容易流失,在计算加水量时需要考虑进去。根据相关文献和实验研究,我在实际工作中得出了一个实用的加水量公式:砂锅炒Q=K×W+R+V×T,k取2.0ml/g,v取13.1ml/min,一、二次煎水加水量为7∶3。东华压煎Q=K×W+R+Z,k为1.08ml/g,Z约为200ml。

5.煎煮时间

中药一般用武火煎至微沸,再用文火煎。煎煮时间以文火时间为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方对煎煮时间没有精确的要求。一般根据溶剂加入量和煎煮量来控制煎煮时间。大部分煎液煎至所加溶剂的1/2 ~ 1/3左右。有些方剂还根据方剂中某些药物的煎煮程度来掌握煎煮时间。用这种方法不可能实现中药汤剂的标准化操作。中药房煎药时间和次数如下:解表第一次煎药10 ~ 15 min,第二次煎药10min;将滋补药物先熬30-40分钟,再熬25-30 ~ 40分钟;一般药物,第一次煎煮20 ~ 25分钟,第二次煎煮15 ~ 20分钟。目前这种方法也广泛应用于砂锅煮。荣淑玉建议,炒的时间要短一些,把挥发性成分炒出来。第二,煎的时间更长,这样可以把不溶成分煎出来。将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别服用。而且化学成分试验、煎液比重、煎煮试验、药理试验表明,分两次煎煮是合理的。一次长时间的油炸不能代替两次单独的油炸。基于药效与煎煮时间的关系,赵海峰认为平喘时麻黄挥发油煎煮时间宜短,麻黄碱煎煮时间宜长。大黄提取其结合蒽醌的煎煮时间宜短,鞣质的煎煮时间宜长,以止泻。因此,煎药的持续时间应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临床要求。机器煎药,煎药时间的长短与砂锅煎药不同。特别是压力煎煮法,由于是高温高压煎煮,单位时间内提取效率高,所以煎煮时间比砂锅短。从实际工作来看,一般解表药煎20分钟,一般性药煎30分钟,滋补药煎40分钟。

对于需要先煎的药物,梅全喜发现,矿物、动物外壳、化石经过30分钟和60分钟的加工粉碎后,有效成分的量几乎相同。而龟板、龟甲等动物甲骨文的煎液,30分钟后和60分钟后有很大差别。孙建民观察比较了粉碎度和石膏用量,60目以上石膏率可达100%。建议为了有效增加矿物质、甲骨、贝类的溶解度,将其粉碎成60目汤剂为宜。用机器煎药时,也可将需先煎的矿物质、动物外壳、化石等药物粉碎成粗粉,与其他药物同煎。对于气味芳香或不耐热的药物,王敬先认为一般以煎服10min左右为宜,对于质地疏松、挥发油沸点低的药物,如薄荷、荆芥等。质地坚硬,含有沸点较高的挥发油,如连翘、茴香等。,不用熬30分钟。但是新的研究认为薄荷煮30分钟挥发油含量最高。刘立刚提出两种方法对后煎法(1)进行改进,在煎液中加入50 ~ 100 ml冷水,再与其他药物煎煮5 ~ 10 min。(2)调整煎煮温度。等汤药煮透了,用文火,加一点凉水,再把药放进去。钱永昌提出用袋泡剂代替传统的后泻法。即以下药材粉碎成16目粉末,定量装入透气性好、耐浸泡、机械强度高的滤纸袋中,放入熬制的药汁中1h,然后倒出浸出液。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保留挥发性成分和热不稳定成分。这些是对后一种方法的有益改进,可供实际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