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膏药基质的制备方法

石膏的制造和使用

膏药是一种外用药膏(包括油膏、膏药、胶布),在古代属于“薄贴”。它是以高温精制的食用植物油、黄丹或铅粉为基质,含有药物或中草药提取物的外用制剂。膏药作为中药制剂的传统剂型,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是由油和丹制成的“膏”。刘的《鬼遗》中也有许多“薄贴”的记载。“稀”是指药膏,“膏”是指膏药。唐宋以来,膏药的应用更加广泛。清代吴师机的《李龙骈文》是一部膏药应用的专著,全面总结了膏药的处方和应用,尤其是制备工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新观点是“外治之理为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为内治之药,区别在耳。”膏药常用于消肿、解毒、生肌等外用治疗。但通过外敷,也能起到内治的作用,如散寒、调和气血、化痰消肿、疏通经络、治风湿、治跌打损伤等。《卓立骈文》在谈到膏药的作用时,有一些“断”和“拔”的说法,说:“病集中的地方,拔了会导致病本身,没有深入内陷的危险;除了病,断了也是自残,没有传宗接代的危险。”

膏药有很多种,其中黑色膏药是以油和黄丹为基质的。基于油和宫粉的白色石膏;以橡胶为主要基质的是胶布;松香石膏是以松香为基础的。最常用的是黑膏药。

抹灰的质量要求如下:

1.老嫩要合适,贴在皮肤上要有合适的粘性,位置要固定。

2.外观要油润细腻,对皮肤无刺激。

3.同一种膏药铺量应一致,重量差限值不得超过5%(指除底料外的纯膏药重量)。

4.常温保存,两年内不变质,不失去粘性。

提炼膏药有浸泡麻油→武火煮沸→文火久煎→滤干药→将药油滴成珠→放入黄丹→将药或贵药或胶药加香→去火毒→涂凉→烘烤粘贴等程序。

以下是黑膏药熬制的介绍:

第一步:炸药

先将油烧热,倒入药物,用文火煎,不断搅拌,使药物受热均匀,直接煎到制膏所需的程度(如黄化、棕煎、黑煎等。).去渣过滤得到药膏。

注:1。有时,在油炸之前,往往需要将药材在油中浸泡一定的时间。经验告诉我们,春天有五天,夏天有七天,秋天有七天。2.倒药前要把药弄碎。如果太稠,就不容易煎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果太细,容易沉淀在锅底,不容易过滤。3.药的顺序根据药的性质不同,一般分为先煎后炒。肉药、鲜药要先炒,如甲鱼、鲜苋菜;质地坚实的药物也要先炒,如壳、根等。质地疏松或体小的药物应在药物已枯萎时入锅煎,如花叶、种子等。

炒丹

将黄丹放入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煸炒,直至黄丹内的水耗尽,呈松散状。按住火,需要用铲子翻炒。

注:丹中湿膏嫩,丹中煎过的膏老。黄丹在油炸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不要惊慌。拿出来冷却一下,就恢复原来的颜色了。

第三步是提炼

药用油可以是桐油、芝麻油等。如果用麻油,将无碱的麻油放入干净的锅中,用武火煮沸,再改为文火。刚开始油水的气会直升,过一会儿气升到锅里,用竹筷将油滴入冷水中,珠子不散,即完成炼制。

注:1。芝麻油就是芝麻油,分为黑芝麻和白芝麻。以前用黑芝麻油。如果油里掺了碱,不仅会溢锅,膏药也粘不上。2.炼油火不容易太猛。如果已经着火了,就用铁锅盖把它压灭。将药油炼好后,快速搅拌油,但避免接触锅底,以防着火。

第四步,丹。

油丹比例一般以每500g油使用195g铅计算,注意季节(铅丹夏季可使用至240g,冬季仅140g,春秋两季为210g)。经验上也有比例取油丹16: 7,用四到五两丹多加一斤香油,冬嫩(四)夏老(五)。丹分为火和火两种情况。对于前者,继续用小火将油烧开,将煎好的丹慢慢放入烧开的油中,用槐树、柳棍、桑棍顺时针搅拌,油就会溢出气泡,冒出青烟。待烟雾稍尽时,用竹筷在冷水上滴三四滴油,直至水珠不散。用珠子擦水,试着用干燥的手揉搓。试着把火熄灭,或者把锅从炉子上拿开。离开了火,丹即将提炼的药油就离开了灶背,去了丹。

注:1。千万不要用铁搅拌。这时,铁器与锅底相撞,一盆石膏着火,被烧毁。2.一般常用来解除丹的毒性,因为丹的毒性比丹更容易解除,膏药也不痒。3.倒丹时,一人搅拌,一人倒丹,有利于操作。4.锅里的油量不能超过锅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则容易溢出。5.这一节是熬膏药的关键,要掌握好药油离火的时刻,保证膏药的质量。常用以下标准来判断炼油的程度:①油烟:起初是淡蓝色,逐渐变成浓黑色,然后进入白烟,油被提起时更明显,以白烟为准;②油花:刚开始煮时,油花多在壶壁附近,以油花聚集在壶中心为准;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少许油滴入水中成珠,膏体颜色黑而亮。6.“膏药黑的力量在于煨,亮的力量在于搅。”倒丹时,要摊匀,朝一个方向不停搅拌,防止下沉。7.掌握好下一枪的速度。降丹速度太快容易溢锅,膏药质地不均匀;太慢的话,丹的药油从火上来温度会下降,影响效果。8.如果着火了,要在下车前扑灭,否则容易引起爆炸。9.膏药要老嫩。如果太老,加嫩膏药油;如果很嫩,再加热一次。一般应该是嫩的,因为摊糊的时候还需要加热。

第五步,去除火毒。

膏体制成后,用冷水喷入膏药锅内,即冒出黑烟,然后将膏药绞成小块,用冷水浸泡3 ~ 10天,每天换水1 ~ 2次。还有就是浆糊做好之后,直接倒入容器中,用水浸泡三天,去火去毒。

第六步:加细药。

处方中珍贵的上等药物,如冰片、麝香等。研成细末,加入融化的膏药中搅拌。

注意:热油感冒药面会溢出来,不用怕。需要加一点点粉,快速搅拌就好了,不然一锅膏药就溢出来浪费了。

涂抹石膏

还没有凉透的膏药,用竹筷子迅速包好,根据纸布的大小,用竹筷子绕着纸布的中心顺时针方向展开,这样膏药就做好了。

注:1。需要将棉布放入煮好并温热的薄面糊中,趁热搅拌揉匀,放在高处晾干。这是浆布。膏药不渗透,痒,七天没事。2.涂膏药时,涂的区域一般为圆形,占膏药的1/3,长方形,约占2/5。用于处理外表面的灰泥应涂得很薄;固化中的灰泥应该更厚。经常换的膏药要薄,贴久了的膏药要厚。

第八步:贴膏药。

首先,在放热壶、酒精灯、蜡烛等中加热并烘烤石膏。在小火上软化融化,使温度适宜,然后再铺上去。

注:1。贴前用温水擦拭患处,或用姜片洗净皮肤,或用酒精消毒患处,待皮肤干燥后再贴。当皮肤有汗液或水汽时,不能贴,因为贴不紧。如果天气冷,贴得不紧,可以贴完膏药后热敷。2.按时更换膏药,防止膏药中的铅化合物刺激皮肤。3.膏药过敏、局部发痒甚至起泡、溃烂时,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涂龙胆紫液,不痒、伤口愈合后再贴。或者采取预防措施,如在粘贴前在石膏上撒一些薄荷冰。严重的情况下是禁止的。4.不要在煤炉上烘烤粘贴膏药,因为煤炉燃烧时产生的致癌物和有害气体会被膏药基质和水分吸收,通过皮肤渗入人体,对健康有害。5.如果皮肤表面有外伤或糜烂感染,且有局部损伤,不宜将膏药直接贴在损伤部位,以免化脓性感染。6.凡含麝香、牛奶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慎用。特别是孕妇的腰、腹(尤其是小腹气海、关元穴)、肚脐和下肢三阴交穴等穴位不能贴敷,以防流产等意外。7.一般一贴膏药的药效可持续1 ~ 2天,而黑膏药的药效更长,可连续敷1周以上才拆,不宜换得太勤或太少。8.撕膏药时注意动作要轻柔,防止撕裂皮肤。粘在皮肤上的部分药膏可用纱布蘸汽油擦拭,再用酒精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