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化学机理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
中草药经过炮制后,其化学机理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中草药具有治疗作用。
本文初步阐述了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其成分变化。主要的化学反应包括水解、氧化、置换、异构化和分解。
然后讨论了中药炮制今后的发现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中药炮制;化学反应;化学机理
炮制是中药使用前必不可少的工作。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中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改变了中药的药用价值。
因此,研究中药炮制的化学机理,了解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机理的变化,对于掌握中药治疗原理,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中药炮制中化学机理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中药不能直接喝,要经过炮制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这是因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有毒物质变得无用,从而变得有利于治疗。
大分子和小分子的研究要以先进的仪器和现代技术为基础,如目前广泛使用的GC-MS/MS等分析仪器,可以对中药炮制前后的成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研究中药炮制的化学机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中药在实际炮制过程中,不仅有化学机理的变化,还有物理变化。因此,为了研究中药的化学机理,有必要对其物理成分和功效进行有机的分析,从而更透彻地了解中药炮制的化学机理。
2.中药炮制中的化学机理分析。
2.1水解反应
中药一般含有黄铜苷、环烯醚萜苷、皂苷等苷类,苷类具有水解的特性。
糖苷水解后会形成新的成分,改变中药的治疗效果。
在中药的炮制中,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不同的药材处理程序是一样的,都是在有水的环境中加热,无论是蒸、煮、润。
因此,水解反应可以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常见的中药水解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黄铜苷
黄铜苷广泛存在于中药中。中药在炮制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中药的疗效。
比如甘草可以解毒清热,润肺止咳。
甘草在加工过程中,黄铜苷会水解,失去糖链,从而产生甘草素和异甘草素,这也是甘草能改变润肺止咳的原因。
2.1.2多糖组分
中药中的多糖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一些在加工过程中发生水解,从而改变了其活性。比如地黄经过炮制后的成分中不再含有水苏糖,但对某些炎症的疗效会有所提高。
2.1.3生物碱
常见的含生物碱类中药有苦参、麻黄、黄连等。,而且这些含生物碱的中药一般都伴有乌头碱,有一定毒性,但经过中药炮制后,生物碱成分会水解,降低毒性,镇痛效果更好。
2.1.4皂苷
皂苷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知母中的知母皂苷、桔梗中的桔梗皂苷等。
皂苷由皂苷元和1或以上的糖基组成,在煎、烤或煮的过程中常发生脱糖基水解,产生新的成分,进而引起临床疗效的变化。
2.1.5环烯醚萜苷类
中药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水解与其在中药中的含糖量有关。环烯醚萜苷水解后会失去其糖基,从而改变中药的治疗效果。
如山茱萸炮制后失去糖基,变成紫黑色,5-HMF含量增加,从而保护肝脏。
2.2异构化反应
异构化是指中药炮制过程中,将一种化学成分转化为其异构体,进而改变中药功效的过程。
比如人参经过加热加工后,天然的S构型人参皂苷在水解时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化为R构型次生苷,改变了临床治疗效果。
2.3氧化反应
中药经过炮制后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改变中药的成分,改变其临床疗效。
比如自然铜,有祛瘀止痛的功效,是常用中药之一。一般加工后入药。
具体的氧化过程是将自然铜在30-800℃加热。二硫化铜氧化后转化为硫化铜,还有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等成分。
其原理是自然铜经煅烧、醋淬后表面生成醋酸亚铁,可使药物松散易碎,易粉碎,增加药物中溶解的铁离子,易于在体内吸收。
2.4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发生置换,使物质中的某些基因与某些小分子发生置换,生成新的成分,从而改变药物的疗效。
比如附子,附子有散寒止痛的功效,但都是剧毒,需要炮制后才能入药。
附子炮制过程中,乌头类生物碱的乙酰基被脂肪酰基取代,产生毒性较小的脂类生物碱。
从而达到减毒、更好服药的效果。
2.5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中药炮制过程中将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合物的反应过程。
由于中药所含成分复杂,有些成分加热后分解,引起药性改变,从而改变临床疗效。
比如广泛存在于人参、西洋参、三七中的田七,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又称田七氨基酸,属于二元酸,对热不稳定,有一定的神经毒副作用。
发现红参加工过程中,三七受热脱羧降解,生成1-醛-二氨基丙酸,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降低了人参的毒性。
从而达到医学的标准。
2.6缩合反应
缩合反应是指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某些复杂的炮制而发生的缩合反应,产生新的成分,改变了疗效。
比如川芎是常用中药,可以活血化瘀。一般来说,它是由葡萄酒制成的。
即酒加工后川芎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缩合反应,生成新的化学成分,而这些新的化学成分可以具有治疗作用。
3结论
中医治疗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中药炮制学的理论和实践从产生到现在都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中药炮制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信人们会继续研究中药炮制,未来会有更多的成果,为广发人民服用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标准中药饮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
孙叶培。化学机理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产业,2015,26: 187-189。
[2]孙鹗,许,,贾.中药炮制机理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杂志,2014,03: 363-369。
杜仲炮制配伍的化学研究。二
目的研究和总结杜仲的应用范围。通过测量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方法杜仲。采用炒制、砂烫和烘烤3种加工方法对相同品质的杜仲进行加工,并依次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品进行观察,研究杜仲化学成分的变化。并对加工产品进行计数。
结果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杜仲的化学成分。无论以何种方式处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结论在制备中药时,必须考虑杜仲的成分变化。
关键词中医;杜仲;加工;兼容性;化学成分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信息杜仲。指杜仲的干燥表皮。,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中药材。
杜仲喜欢生长在温带和凉爽地区,一般生长在500米以上的山上。
它的表皮、枝叶、雄花都是非常难得的滋补原料。
可用于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控制血压,对肾虚高血压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由于其显著的药用功效,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许多医疗机构都致力于研究其化学成分,以期更好地参与化学成分的医学治疗。杜仲。本文主要以其叶片为研究对象。据权威记载,杜仲的主要成分。叶中含有木脂素、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树胶、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本研究以杜仲叶为材料。采用3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对杜仲进行加工,通过光谱分析观察加工后的产品,研究杜仲化学成分的变化。经过炮制,希望本研究和试验能为杜仲的利用提供更多的依据。
1.2研究方法
1.2.1加工方法杜仲没有统一的加工方法。人们愿意用以下三种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加工:炒、砂烫、烘烤。
杜仲炮制后,其化学成分。经常变化,大大影响了其药性,其配伍比例和配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也要相应改变。
不同的加工方法成分变化不同,加工方法的选择很重要。
1.2.1.1爆炒加工方法爆炒是指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炒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将药物按品种和炮制方法分类,并按大小分门别类,分批炮制,避免因大小不同而使药物受热不均。
(2)将炒锅的温度调到中档,取杜仲5克。然后放进锅里。第一,慢火,不停搅拌。
③目测杜仲。有断丝,有的框架有烟,皮肤发黑。煎好后,取出。
1.2.1.2烫沙的主要原料是河沙。
一般加工步骤如下:①将适量干净的河沙放入锅中,加热,不断搅拌。
(2)当河沙流动顺畅后,将分类药物放入其中,并不断搅拌。当药物烫至符合标准时,迅速分离河沙,冷却。
③取杜仲5g。并放入热砂锅中,不断搅拌。
(4)杜仲。被肉眼打碎,呈深棕色,有烧焦味时,加工完成。
1.2.1.3烘焙法烘焙法是指将中药放入烘焙器具中保温干燥。这种处理方法简单易操作,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这一次,杜仲。,一种中药,只需要放5克杜仲。用铁锅,将铁锅放入烘培箱中,调节温度至180摄氏度,烘烤。当杜仲。皮呈深褐色,加工完毕,停止烘烤。
1.2.2杜仲化学成分分析。加工后的杜仲。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加工产品进行计数。
1.3统计学原理SPSS13.1软件进行统计,比较计算出的百分比。使用t检验结果。当P
2结出果实
2.1三种处理方式的比较见表1。
2.2杜仲化学成分的变化。加工后,以烘烤加工法为例分析杜仲化学成分的变化。加工前后。
经过统计分析,符合要求,可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炮制后有较大变化,尤其是木脂素和环烯醚萜类成分在炮制后含量明显下降。
3讨论
杜仲。含有大量的木脂素、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胶质、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微量元素主要涵盖钙、铁、锌、铜、磷、锰等。
这些化学成分对人体有益,可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控制血压。
从杜仲中提取分离得到两种化合物。经科学检测,两种化合物均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可以证明炮制对杜仲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产生了严重影响。
鉴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特殊性质,加工者应特别注意加工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影响,有必要探讨杜仲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参考
[1]白润如,。杜仲煎煮率的比较。在不同的平板电脑类型和产品中[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3)。
常晓红,王,,俞越。杜仲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J]。中国医药,2011(11)。
刘,迪,吴。杜仲的研究进展。[J]。时珍中药,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