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广州等港口被泉州取代?
泉州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准确地说应该是“海上丝绸、瓷器、茶叶之路”),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据重要的官方地位。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发展于唐代。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荣,被凯尔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那时,泉州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期,泉州古港是中国南方对外交往的四大口岸之一,曾设置管理海外来华使节和商人的机构。南唐、泉州设立负责海外贸易的机构“雀利园”,并建有罗城、刺桐,故古代的港口称为“刺桐港”。公元1087年,泉州设立了宋代的市政海运公司,“掌管货物,收取船上贸易,从此人远物远”。南宋时期,泉州港与东南亚、东北亚、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想买卖外轮,可以在泉州出国”。在元代,泉州这个古老的港口是世界东方最大的港口。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出口货物以丝绸为主,所以从泉州古港向西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确认泉州古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随着泉州港的日益繁荣,没有阿拉伯人,而是所有的西方人后来称之为“宰屯”(刺桐的音译),扬名海外。尤其是在宋代,刺桐和今天的纽约一样,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顶级城市。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比它更有名。当凯尔·波洛把神秘富饶的中国和极其繁盛的刺桐带回意大利故乡时,给欧洲人留下的印象是人间天堂。
泉州海事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门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新馆成立于1959,建成于1991。旧亭位于开元寺,新亭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湖公园东侧。主馆是一座双桅船形建筑,像一艘正在航行的海船。目前正式对外开放的展馆有四个:泉州海外交通历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中国古船模型馆。
其中,位于开元寺的古船模型博物馆展出了1974年出土的泉州湾后渚海船及其遗物——13世纪建造的福建远洋木帆船,残长24.2米。剩余宽度9.15m,船体由两三层板材组成,分为十三个水密舱室,有头桅和中桅座,船尾有直径38cm的舵孔,材质为杉木、樟木和松木。回收长度可达34米,宽度11米,载重量200多吨。小屋出土的遗物有香料。药材、木制品标签(标贴)、铜铁币、陶瓷等14大类。
福船:福船是海上丝绸之路上航行最好的木制帆船。历史上有“福建是海船最好的地方”之称。福船一般指古代福建建造的船只。在不同的年代和地区,财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以宋元时期的财船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尖底、小方头、宽尾,三桅十三水密舱。它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航行最好的木制帆船,世界闻名。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宋代船只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