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里有虫子的鹅吃什么药好?
寄生在鹅身上的球虫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肠球菌,主要发生在15日龄以后的雏鹅。病鹅先排便,然后便血,重的时候拉血。病鹅食欲不振,饮水增多,出现严重贫血、消瘦、痉挛等神经症状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成年鹅多为隐性携带者,无明显症状。
鹅球虫病主要通过患球虫囊肿病鹅的粪便传播,在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该病的主要防控措施是做好卫生工作,在育雏阶段将雏鹅与鹅粪分离,可有效控制该病。雏鹅下地时,要注意勤换晒席草,保持清洁干燥。被污染的席草和鹅粪应发酵制成堆肥。要坚持“全进全出”制度,不要将多批雏鹅或种鹅放在一起饲养,避免相互传染。
抗球虫药物可用于药物防治,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如在饲料中掺入浓度为0.01.25%的秋立灵或球虫,从10日龄开始连续饲喂雏鹅至60日龄。若发病于雏鹅,可将0.025%的浓度掺入饲料中3 ~ 5天。也可将氯胍或盐霉素以0.005%~0.006%的浓度掺入饲料中,从雏鹅10日龄至60日龄连续使用。
鹅绦虫病
鹅是一种容易感染由披带绦虫和其他绦虫引起的肠道绦虫的水禽。当大量的蠕虫寄生在鹅的小肠内时,会堵塞肠道,破坏和影响鹅的消化,吸收鹅的营养,产生毒素阻碍鹅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往往造成雏鹅死亡率高,甚至影响填鹅肥肝的效果。
因此,每年秋末产蛋前,全群都要服药驱虫,保证越冬鹅体内无虫。使用吡喹酮驱虫是安全有效的。吡喹酮剂量为10~20 mg/kg(鹅活重),与饲料混合饲喂一次。硫代二氯苯酚也有很好的驱虫作用,150~200 mg/ kg(鹅活重)的剂量口服一次即可。一般早上12 h后虫体即可排出。所以晚上要把鹅关在鹅舍里,过一夜虫子就基本排出来了。第二天早上放鹅,鹅粪、排出的绦虫、鹅舍里的垫料一起清除,堆成堆肥发酵。雏鹅40日龄左右时,全群要驱虫1次。直到84日龄的雏鹅进入预饲期,必须再次驱虫1次。后备鹅应在4~5月龄时再次驱虫。
3.精神分裂症鹅
裂殖线虫主要寄生在鹅肌肉和胃的角质层下,形成虫道,引起溃疡。雏鹅的感染率很高,影响其食欲和生长,使病鹅消瘦、腹泻、贫血,严重时甚至衰竭死亡。解剖死鹅可见肌胃角质层脆弱、坏死、褐色,角质层脱落,粘膜表面有溃疡,同时可发现蠕虫。成年鹅是没有明显症状的携带者。
在防控该病时,应先将大、小鹅分开放牧。如果牧场已被污染,应停牧30~45 d,让卵发育成的入侵幼虫自然死亡。同时,使用该杀虫剂驱虫,可溶于饮用水中,浓度为0.01%,连续饮用7天为1个疗程。施用后3 d内,鹅粪应彻底清除,并与填料一起发酵成堆肥。
4只鹅虱
鹅毛虱是一种体外寄生虫,寄生在鹅毛和体表。它们在冬春季节繁殖,吃鹅毛、皮屑、血,使鹅躁动不安,影响其正常休息、生长、产蛋、育肥。
在防治方面,可将普罗帕酮配成0.02%的药液,晚上喷洒在鹅毛、蛋箱、鹅舍地面上。也可以把鹅倒着背,用2%除虫菊粉、3%~5%硫磺粉或5%氟化钠粉杀灭鹅虱。另外,雏鹅转入预饲车间时要进行1检查。如果发现鹅虱,应立即捕杀,以保证事后鹅能安静地养肥。
鹅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病、传染病一样,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由于寄生虫往往具有生活史复杂的特点,所以寄生虫的传播也与环境流行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寄生虫病的环境流行因素,可以为掌握鹅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提供参考,从而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最终消灭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