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过程中身体有哪些反应?

身体湿漉漉的时候,会出现嘴黏、嘴油腻、身体沉重等这样的状况。如果祛湿顺利,上述症状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有效缓解。其实祛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祛湿需要相对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究竟什么是“中焦湿证”?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伤寒论》中说:

当湿进入中焦,有寒湿,湿热,外传,水谷内涵和内外结合。其中有伤脾阳、脾阴、胃阳、胃阴、脾胃之伤。八九个人往往伤脾胃之阳,一两个人伤脾胃之阴。相互混淆,无法根治中洞,遗留无穷,不能一概而论。

意思是:

1.湿,分寒湿、湿热;

2.湿的形成来自于外,也来自于脾胃,湿是内生的;

3.湿气伤脾胃;

4.寒湿一般占80-90%,湿热占65,438+00-20%。

如何判断自己被“湿邪”中招了?

1,舌苔油腻,越厚越严重(颜色白或黄);

2、大便不成形,黏黏的,不好冲,粘在马桶上;

3、口黏,口渴,不想喝水或喝了几口,不想喝;

4、胸腔饱满,在两个乳房中间;

5、头重如巾,不易;

6、身体沉重,四肢浮肿无力,有时伴有关节痛;

7、脸上有光泽,头皮油腻;

8.尿液混浊少,湿疹反复发作;

9.女性白带增多,阴道炎发病率高。

如何有效的湿润?

首先,要经常喝薏米红豆芡实水。

薏米红豆芡实水=芡实+红豆+炒薏米。

红豆和大麦去湿气,其中“红豆”指的是“红豆”。红豆是圆的,红豆是细长的。

红豆不能祛湿,但吃多了会失血。所以一定要用细长的红豆烧水,利水祛湿。

薏苡仁虽能祛湿,但性寒,直接开水容易伤脾。脾虚会加重寒性,可以炒薏仁,大大减轻寒性。

脾虚,输送水汽的能力降低,体内湿气加重。湿气太多会增加脾脏的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如果只祛湿不健脾,再多喝红豆薏米水也没用。所以祛湿和健脾必须同时进行。

健脾才是最厉害的。芡实又叫鸡头饭,被称为“水中人参”。

它能健脾祛湿,强肾填精,还能补中益气,延缓衰老,使你面色红润,更加年轻!

大麦红豆芡实粥的做法:

第一步:将红小豆和芡实用冷水浸泡2小时或用热水浸泡1小时。

第二步:将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微黄,以解风寒。

第三步:将泡好的薏苡仁、赤小豆、芡实、冰糖、红枣放入锅中,加水熬煮2小时,香甜软糯,祛湿健脾!

其次,多采取祛湿措施。

为什么湿度大的人的腿容易肿?因为湿赌,湿焦点在底部。

湿度大的人可以这样走:双手叉腰,后腿前推,脚尖勾地,往外推。走路不要太着急,稳扎稳打,慢慢走,只要抖腿,血液循环就会放松,经络就会畅通。

祛湿这一步其实就是踢的动作。当我们这样走路的时候,特别有效,可以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如果腿部气血循环良好,湿气就能很好地消散。

记住,一定要按祛湿穴。

我们还有三个祛湿开关:阴陵泉穴、丰隆穴、成山穴。

1.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的时候要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的凹陷处就是。

此穴可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常按阴陵泉健脾化湿,以解决体内“湿”或水肿的问题。

2.丰龙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侧膝眼与外侧踝尖连线的中点。

对脾胃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化痰的主要穴位,有和胃益气、补气血、醒脑安神的功效。

3.成山穴

取穴时,宜采用俯卧位。承山穴位于人小腿后侧正中,卫中穴和昆仑穴之间。小腿伸直或提脚跟时,腓肠肌下出现尖角凹陷。

有运化水湿,固脾土之功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注意饮食和休息。

1,少吃肥甘稠、羊肉串、麻辣烫、海鲜等食物;

2、少吃感冒戒冰淇淋;

3、少吃甜品和蛋糕,这些都是生的,容易困;

4、尽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

5、每天努力锻炼自己,身体会微微出汗;

6、不熬夜,禁欲;

7、多思考伤脾,少生气,避免肝气伤脾胃。

对于除湿,最重要的不是吃红豆和大麦,而是要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什么配置。

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只要能少给身体增加负担,脾胃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这是我们平时能做到的,也是有确切效果的。

避免产生更多的湿度,本身就是一个除湿的过程,也是一个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