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情志。引流的意义是什么?

“宣泄”一词最早出现在《苏文·郑午昌大论》中:“发生的年代,表示是过去的开始,土为宣泄,天为气满。”这里的“土排水”指的是木之气满,土之木疏。朱丹溪最早主张肝应调畅气机,《阳盛阴虚论》中有云:“肾亦主脏腑,肝亦主气机”。薛明李宅的《内科文摘》第二卷正式提出“肝主疏泄”。此后历代医家常引其为肝主疏泄之功。古代医生用自然树木的发芽特性来比喻肝脏的净化作用。肝脏就像春天的树,光滑而充满活力。疏,即疏通;发泄,就是多发。缓解,即疏通发泄的意思。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保持全身气机通畅,疏而不滞,散而不郁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主升、主疏泄的生理特点,是畅通全身气机、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同时,它有一个舒适的心情;促进脾胃运化;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说明,供大家参考:

1肝主排泄和气血水。

1.1对行气有影响,肝的生理特点是升、动、散。其疏能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泄能散气而不郁,是气疏畅升的重要因素。理气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肝不泄气,气的作者单位:1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02级博士生,2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升降不足,气机疏泄不畅,故气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疼痛不适,常称为“肝气郁结”。这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治疗应该是疏肝解郁,可以给四逆散、柴胡疏肝散。

1.2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气为血帅,能活血、补血、生血。肝脏照常排水,气机调畅,肝血有所藏,则全身血液得以调节。《血证论》说:“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细胞是血海。全身所有的血液总是把血海当做控制混乱的一种方式,如果血海不被打扰,全身所有的血液都会是安全的。肝经主其部,故肝主藏血。就能躲而言,肝属木,木冲而达。不压抑抑郁,则血脉通畅。”如果肝脏排水不畅,就会影响血液循环。排水过多,肝气失调,则“血多、呕吐、月经失调、血液病”;气机不畅,肝气郁结,瘀血阻滞,导致胸胁刺痛,或证候积聚。唐荣川主张:“内者,其肝气也。”柴胡、赤芍、牡丹皮、桃仁等。也用于治疗经络和内脏之间的瘀血和全身疼痛。这足以说明肝在调节人体血液的气排出方面的重要枢纽作用。所以对于血液病的辨证论治,要特别注意调理肝气。

1.3对水和体液代谢的影响。气可以通过水吸收津液,水和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机的升降而运移。水和体液经过的地方,气体就会到达。肝主疏泄是三焦之枢,能疏泄三焦水道,因此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肝失疏泄之功,气滞而三焦水道不利,则可能引起津液的运化和代谢紊乱,也可能聚成痰浊,痰气阻滞于咽喉,产生“梅核气”;或局部停止储存,但对于痰多、腹胀、便秘;或者溢出到皮肤,而是水肿。《血证论》说:“气水一家,治气即治水。.....所以小柴胡汤达津液,可降水道。”所以三焦引起的疾病都要注意疏肝理气,后人要常加行气治水之品,这就是全部的意思。姜氏临床证常以疏三焦、化气、行水为水气病规律,以柴胡为导,从肝主泄入手也证明了这一点。

2.肝主排泄和情志。

情志活动与肝的止泻功能密切相关,而肝止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情志。情以血(精)(物质基础)为基础,气以用(功能基础)。情绪异常对身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干扰气血的正常运行。其实,肝主疏泄的功能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情志活动,是源于肝主疏泄、理气活血的生理功能。如果肝脏的排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和谐,心情愉悦。肝失疏泄之功,气机不畅,而情志上抑郁抑郁,称为“因病郁”;反之,情志活动异常,则导致气机失调,常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在人的情绪活动中,愤怒是对肝脏控制气的流动影响最大的。所谓怒伤肝,怒分为暴怒和抑郁两种情况。盛怒之下,《苏文巨痛论》说:“怒则生怒”。因此,盛怒可使肝气上冲,甚至肝风内动,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怒病”。郁怒是指敢怒而不敢言,可导致气郁气滞,使肝失疏泄之功。除了肝气郁结的表现外,还可进一步发展为肝郁袭胃,称为“郁病”。杨汤对山云说,“肝...守神出入,悲喜交加。”强调肝气对情绪和意识的调节作用。治疗也是从疏肝理气开始,《苏文志珍大论》中说,“鱼目大支”。如《伤寒论》用柴胡加古龙牡蛎汤治疗胸闷、心烦、谵妄。

3.肝主疏泄和脏腑。

3.1对肺主宣降的影响;肺居上焦,主气,肝主之气可以正常宣降。如果肝脏失去了行气解郁的功能,肺气就会不利,必然出现喘息、胸闷等症状。就像《医学概论》里说的:“我害怕,担心,沮丧,我很无聊。喘息、喘息、气短、无痰声”是。《苏文·经络辨证论》云:“恐坠,呼出于肝。”《苏文客论》云:“肝咳,胸胁下痛”。都揭示了肝失疏泄、肺失宣降导致气喘咳嗽的机理。临床上在肝郁内伤的基础上,还常见到外邪。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感受到邪气,治疗要以疏肝解郁、宣肺散邪为主。

3.2对心脏主血藏神的影响;心在焦,主血藏神。然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调节和血液的运行依赖于肝主疏泄的功能。如果肝脏失去了行气解郁的功能,就会导致气滞血瘀的阻塞,往往会导致胸痹心痛。如果大怒伤肝,肝气逆逆而优于心,则为惊悸、心悸、晕厥、心痛甚至昏迷的证候。《难经·十八难经》云:“心若焦虑,肝邪干心。”《灵枢杂病》云:“心痛则腹胀...刺足厥阴。”临床上,情志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和诱发因素。赵[1]运用疏肝理气、化瘀止痛法治疗变异型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

3.3对脾胃运化的影响:脾胃位于中焦,主要运化精微的水谷。用脾之升清,胃之浊之降来概括,即脾胃之气升降。肝主疏泄有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只有肝气通畅,气轴常动,脾升胃降方才能调和不生病,* * *才成为“中焦如沤”的功能。所以《苏文包全明行论》说:“土得木。”如果肝不疏泄,木不泄土,升降乖戾,会直接影响脾胃运化。如果脾气不升,就会导致腹泻、便溏,而如果脾气不疼,就会导致腹胀腹痛,这就是所谓的肝脾不和。胃气不降反升,引起嗳气、呃逆、反酸、恶心呕吐。胃气受阻,引起腹痛,称为肝胃不和。可以给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左金丸。正如《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以解气为主,气入胃,全靠肝木之气来解气,而水谷为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泄谷,渗满之证在所难免。"

3.4对肾和膀胱气化功能的影响;肾位于下焦,主水。水虽然依赖于肾阳的蒸发,但也与肝气枢有关。如果肝气不畅,必然会影响肾和膀胱的气化,气化不利则为痈、痹、淋,或水泛。《苏文大气论》说:“肝郁...不撒尿。”《十六难经》云:“假令难得肝脉...如果你闭了通淋。”都是肝气亏损导致肾、膀胱气机失调的证候机制。蒋氏临床综合征也有水肿(狼疮肾)和淋证(尿路感染)的情况[2]。用柴胡治疗有利于化痰,效果如鼓,是疏肝理气对肾、膀胱、水代谢影响的有力证据。

3.5对胆囊的影响与肝胆相连。胆汁储存在胆囊里。胆汁来源于肝脏,由肝的余气转化而成,胆汁漏入小肠依赖于气的通畅。因此,胆汁的活性,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取决于肝脏控制排泄的功能。肝脏照常排水时,胆汁排泄顺畅,有助于食物和饮料的消化吸收。如果肝脏排泄不畅,影响了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量少而稠,排泄不畅,则出现胁痛、口苦、消化不良、厌腻,甚至黄疸。所以,临床上治疗胆囊疾病要以疏肝利胆为主,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4.肝主疏泄,男女经的阴机关都经过肝经,男性的排精和女性的月经也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男性精子的正常排泄是肝肾共同作用的结果。肝经照常排精时,精液排出顺畅适度,肝经排出时,精液排出过多或不良。临床上的阳痿、不射精、慢性前列腺炎都与肝衰竭有关。以阳痿为例,不到10%的患者有器质性疾病,多为心因性因素,用于疏肝理气,每次都有收获。气血和谐是女性顺利、适度排出经血的重要条件。如果肝气调节,血管循环,脉冲气旺盛,血海充盈,经期就会正常,经行就会通畅。如果肝无权泄,气机紊乱,气血紊乱,冲任失常,血淤异常,则月经不调,月经量多或少,甚至是漏。气滞导致血瘀停滞,所以月经色暗红,经行不畅;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就会疼,那么就会出现痛经,甚至会使脉搏受阻,从而引起闭经。肝气郁结,气滞于肝经,肝经分布于胸胁下并经过小腹,经前或经中脉冲满气。两者结合影响冲任经血的通畅,导致肝经停滞,表现为经期前及经期乳房胀痛。王[3]认为妇女生而有肝,妇科病多与肝失疏泄有关,疏肝解郁法往往有效。5.肝主放电与现代研究有学者发现,肝主放电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以及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4,5]。肝气郁结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精神和情绪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6,7]。钟等[8]发现部分甲亢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根据中医理论,这种异常可能主要是由肝主疏泄的异常引起的,提示肝主疏泄的功能似乎与甲亢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严等[9]发现肝郁证患者和肝郁证大鼠免疫功能下降,认为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有其现代免疫学基础。中医肝的主要功能应该包括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功能。凌氏[10]认为“肝”在脑与消化功能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肝主疏泄,与脑肠肽有关。因此,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除了精神情绪异常外,还常出现厌食、嗳气、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学者认为,肝主疏泄的功能对机体的心理应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的肝是机体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11,12]。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肝主疏泄的功能有一定的神经内分泌_免疫调节(NIM)网络的作用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和免疫因子介导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在整体水平上形成一个NIM网络。NIM网络是维持机体内环境和生理功能平衡稳定的根本基础。

肝主疏泄内涵的实质是保持全身气机通畅,调节人体精、气、神、血、水的正常运行。肝的泻下功能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赵对说:“捂肝不耐烦,生气...所以一说到头上,就头晕耳鸣,眼睛红红的;中间,胸满胁痛,或吞酸;发生在小腹时,是小腹痛、疝气,但对溺水不好;到了外面,忽冷忽热,像是疟疾,不是疟疾。这些症状都不像肝郁。”《读医随笔》说:“医善调肝,肝善治百病。内经说升降,散气来调理。所以东原讲脾胃,河间讲傅玄,丹溪讲抑郁,石天讲通络,无非疏肝。”可见,肝不排水导致百病,但善于调肝,使肝照常排水,也能治百病。了解肝脏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