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中医单兆伟教授是治疗脾虚湿盛型肠病的经验方。
[组成]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炒薏苡仁、茯苓、炒神曲、炖葛根、炙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祛湿止泻。
适应症:炎症性肠病属于脾虚湿盛证。还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术后胆囊综合征等属于脾虚湿盛的疾病。
脾虚湿盛的炎症性肠病也会有别于气滞食积,长期还会出现热转阴、脾阳虚、肾阳虚等。所以辨证要全面,药物要随证灵活。
(1)对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肠鸣腹痛,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者,加烧山楂、炒芽菜、炒麦芽等。促进消化和食欲,健脾止泻。
(2)若胃脘痞满,恶心呕吐,肠鸣泄泻,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滑等寒热,可用散结消胀和胃的半夏泻心汤加减。
(3)胁肋疼痛,情志不适而加重的腹泻,肝郁脾虚者,可与疏肝健脾的痛泻要方配伍。
(4)肠鸣腹痛,肠内急而重,用木香、黄连文火煎制,清湿热,理气止泻;大便有粘液者,加马齿苋、仙鹤草清肠湿热;湿热重、血腐肉烂、便血脓血者,可加凤尾草、败酱草、白头翁、地榆、蒲公英等品。
(5)肛门气虚、便秘等症。,用黄芪,荷叶,升麻,和中益气汤合起来的意思。
(6)若四肢不温,畏寒喜温,又有腹泻等脾阳虚者,则加干姜、桂枝,同温补脾阳。
(7)肾阳虚弱者,如腰膝酸软,四肢畏寒,五更泄泻,补骨脂、附子、炮姜、五味子等。加入温肾壮阳、涩肠止泻;用于慢性腹泻,石榴皮、诃子、罂粟壳等。可以加止泻。罂粟壳的用量要轻,每剂5克,使用时间不要超过2周。
本方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炎症性肠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饮食难消,浊不辨。因此可见消化不良、肠鸣、腹泻、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湿困中焦,气滞,所以嗳气,腹胀等。脾不健,气血失生化源,身体失养,则表现为四肢无力,气短懒动,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舌胖,边有齿痕,舌淡,苔白腻,脉细或潮等。都是脾虚湿盛的表现。
处方中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为君,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炒薏苡仁,云苓,炒建曲为臣,燥湿,运脾,止泻,使之补而不滞。《内经》说:“清底之气,则生泻。”将葛根炖至清浊。药用炒品补气健脾和胃,祛湿止泻特别有效,使脾充盈,功能得以发挥,湿气一去,腹泻自止。此方以名方沈凌白术散为基础。全方只有8味,起到健脾和胃、祛湿止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