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种植贻贝?

种植技术:(1)种子种植处理:目前贝母的种植多采用种子种植繁殖方式。1.选种:选择无公害基地生产的种子植物,去除小根蒜、芦苇粒、草等。混在种子植物里,然后按照种子植物的规格分别堆放。2.种子种植的消毒:种植前应进行药物消毒。目前拌种使用五氯硝基苯或多菌灵,用量为1: 200。将种子与药物混合。(2)选地整地:1。选地:贝母的耕地宜为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山地宜为黑土、油沙,不宜为黄壤,尤其是涝洼地。2.整地:种植前先开垦贝母地,同时套种其他作物。具体做法是:春季起垄,起垄时要两犁一垄,起垄后用耙子将垄尖整平,增加沟土层厚度。垄台可正常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垄沟留作栽培贝母。(3)栽培方法:1。栽培时间:播种收获后,最迟不超过一个月栽培,影响当年地下再生芽的分化和次年的出苗率。具体时间是6月中旬到7月中旬。2.栽培方法:将土铲入畦内约3cm,即20-30cm,将种子播入畦内,然后用第二垄的土覆盖第一畦,依此顺序,土厚约3cm。最后用腐熟的农家肥(猪粪、牛粪、羊粪、鹿粪、马粪等)均匀覆盖。)厚度约1.5-2厘米。以前养殖扁壳贝类有施底肥的习惯,但近几年反映,遇到高温干旱,容易出现:“发烧”“电裂”现在都免了,影响苗种成活率。贝母地块栽培养分,既能保墒保水,又能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贝母高产。(4)田间管理:1,除草:贝母地块可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多为解决一些与平北平木同延的杂草,但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除草效果差。近年来,化学除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化学除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化学除草与套种作物相结合;一种是对贝母进行简单的化学除草。无论采用哪种除草方法,都必须在贝母地上部分枯萎死亡后(即“落苗”后)进行,避免对贝母产生药害。在贝母套种玉米作物的地块,每次除草可在6月初喷洒“莠去津”和“乙草胺”(按规定),同时在玉米收获前,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喷洒“农达”进行二次除草。需要注意的是,收获前施用农药时应防止“农达”接触玉米植株,避免药害。大豆作物套种贝母的地块,在贝母“倒苗”后杂草2-3叶时,用“克阔乐”进行第一次除草,在秋季大豆收获前(大豆叶片发黄时)用“农大”进行第二次除草。禁止在种植贝母的地块使用土壤处理药剂进行化学除草,对贝母形成药害。2.清园:贝母和套种作物的“倒苗”收获后,要及时将枯萎的残株移出园外进行处理。以避免病害植物残体传播病害,影响贝母生长。3、采摘花蕾:贝母贝母应在开花前及时摘下。采摘花蕾后,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鳞茎产量。据调查,贝母采花后鳞茎产量可提高50%左右。虫害防治:1,病害锈病:又称“黄疸”。病原菌为真菌中的担子菌,主要侵染茎和叶,5月上旬发生。一般久旱之后,小雨严重。病贝母清洗不干净,杂草较多是主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株。保持场地清洁;发病前喷敌敌畏300倍液或氰戊菊酯500-600倍液或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多菌灵600-700倍液或百菌清7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黑腐病:又称菌核病。病原体是真菌中的子囊菌,可通过水或人、牲畜和农业机械传播。危害地下鳞茎,5-9月。受损植株的地上部分枯萎凋零,以至于整株死亡。地下水位高,低洼积水,高温高湿场所病害严重。防治方法:更换老贝母土地进行轮作;建立无病有性繁殖的丹田;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进行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对病点进行消毒,或用菌核浇灌病区。灰葡萄孢:危害地上叶片,一般发生在5月中下旬。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传播快,贝母种植过密也容易出现。防治方法:5月中下旬连续多日下雨,雨后立即喷洒1: 1: 120波尔多液或500倍液苯菌灵,一般喷洒1-2次;搞好田间卫生,铲除杂草,及时清除病株。2.害虫贝母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蟋蟀等。一般由于施用未熟肥料,特别是马粪、鹿粪等虫害较为严重,导致缺苗、断条。防治方法:施用腐熟粪肥前,将敌百虫或克百威与其他农药混合;种植前,将敌百虫按每亩1.5-2公斤的比例与畦内土壤混合进行土壤处理;用毒饵诱捕并杀死。(常用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