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东部吴越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特点。

淮河流域在长江和黄河之间,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东临黄海。全流域横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它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是继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区域景观带。旅游业发展基础雄厚,潜力巨大。

现状:资源丰富,发展滞后

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淮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优势。

1,资源分布广泛,各具地域特色。淮河流域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地理分布独特。第一,历史遗迹多。淮河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人物。郑州、登封、曲阜、亳州、扬州、淮安等近十座历史文化名城,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位于泗洪县的“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是江苏省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第二,景观美。淮河流域有许多美丽的山,如嵩山、鸡公山、八公山、黄藏山,树木繁茂,景色宜人。运河众多,水库池塘众多,湖泊洼地星罗棋布,水域面积2000多万亩。京杭大运河进入淮河流域后,将罗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湖泊串联起来,让淮河流域更有灵性。第三,民风不同。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淮河流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泗州戏、淮剧、鲁剧、豫剧、鲁剧、凤阳戏等地方剧种广为流传,光彩夺目。

2.制约因素多,整体发展滞后。旅游业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很大。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和餐饮服务。由于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投资能力较弱,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次,经济发展会带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因此有可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淮河流域人民收入水平低,加上旅游业竞争力弱,游客数量少,延缓了旅游业的发展。再次,淮河流域特别是皖北、苏北地区的景区比较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上述因素制约了淮河流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除曲阜、开封、郑州、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基础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仍然滞后。

3.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淮河流域大多数县市的重要发展战略,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空间。比如盱眙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龙虾节的成功举办,打响了地方特色品牌,提高了盱眙的知名度,打造了全国节庆旅游的亮点。近年来,泗洪县还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以建设绿色生态旅游为主体,以红色经典旅游和仿古文化旅游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三色游”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淮河新泗洪、人间天堂”的旅游品牌,旅游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200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前景:市场广阔,大有可为。

只有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才能拓展旅游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把丰富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旅游业应成为加快淮河流域发展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作为迅速崛起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国旅游收入达到1.09万亿元,增长24.7%;江苏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855.47亿元,增长25.7%,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淮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要积极借鉴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朝阳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旅游开发应是改变淮河流域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淮河治理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流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治理特别是污染治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旅游业是典型的无烟无污染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淮河流域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3.旅游开发应是加强淮河流域开发合作的重要途径。淮河流域的县市一衣带水,地缘相近。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只有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淮河流域各地加强发展合作提供了有效载体。要以旅游开发合作为突破口,加强流域合作,努力打造沿淮旅游经济带,促进流域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推动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淮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方法:突出错位发展的特点

只有特色鲜明,才能有竞争力,才能打造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促进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展示区域旅游特色。

1,用文化展现魅力。淮河流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它和黄河文明一样,也是丰富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促进淮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应牢固树立“文化旅游”战略,充分展示淮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旅游”战略的核心是提升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增强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的价值,既要保护历史文物,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要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丰富而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和品牌,着力展示区域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

2.用生态突出特色。淮河流域自然旅游资源丰富。650多条河流,近6000座水库,众多的湖泊和广阔的湿地,加上美丽的山林,形成了一大批生态良好的风景名胜区。促进淮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展示区域生态特色,努力打造山川秀美的精品旅游区。近年来,泗洪县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坚持“注重保护、审慎开发、可持续”的原则,努力打造“江苏生态旅游第一县”。今年,泗洪计划投资2.5亿元,退渔还湖,恢复生态,建设万亩生态水景园,再推出一批生态旅游重点产品,与兄弟县市一起,把淮河旅游做大做强。

3、体验丰富的产品。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观光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以“赏田园风光、品民俗风情、吃农村土菜、住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农家乐旅游迅速兴起。淮河流域农业发达,民风淳朴,民风各异,为发展体验式农家乐旅游提供了条件。特别是随着国家节假日的调整和小长假的增加,很多游客越来越热衷于短线旅游;同时,与其他旅游景点相比,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开发成本更低,发展空间更大,是繁荣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的有效途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机制: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可以在流域内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品牌更优的旅游产品体系。

1,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形成浪潮。目前,区域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合作时代。通过区域合作,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03年7月,长三角“15-1”旅游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消除了旅游准入壁垒,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最终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2004年6月,“9 ~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2008年2月,首届“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形成了环渤海旅游圈的合作框架。淮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可达性差,行政区域之间的间隔阻碍了区域之间的沟通。实施区域旅游合作,形成整体推进机制,有助于发挥淮河流域的综合资源优势,扩大淮河流域旅游业的影响力。

2.形成大规模合作,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淮河旅游开发合作,应注重流域各特色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形成区块合作机制,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品牌打造和旅游市场拓展。如洪泽湖周边的盱眙、洪泽、泗阳、泗洪,要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全面的规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统一包装宣传,统一策划推广,避免各自为战、同质竞争,努力打造洪泽湖周边旅游带,形成旅游产业。

3.加强丝带合作,搭建更大平台。淮河流域旅游业要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在全流域形成更广泛的合作交流,沿淮河及主要支流形成若干带状合作平台,成立淮河流域旅游发展协会,在淮河流域实施“大旅游”战略,推动各地形成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推进流域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打响“中国淮河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