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和陶的关系,请专业人士指点。

道教内丹学,又称生命之学,以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人体形成、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它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脏腑理论为基础,以心性论为基础,以生命为修炼对象,以人的先天之精、气、神为药(原料),以人体为方丹、丹田为炉。

一、内丹术的含义和特点

“丹”原指还原产生的红色朱砂。天然硫化汞(朱砂)加热分解成汞(水银),与硫反应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朱砂)。这种红色的硫化汞(朱砂)称为丹,是中国古代炼丹术最重要的原料。之后丹的范围扩大,炼金术士把所有外表呈红色的燃烧产物,包括氧化汞和四氧化三铅(四氧化三铅)都称为丹。汞和铅因其特别活跃的化学性质,在炼金术中占据特殊地位,日益被神化,被认为是炼金术的终极灵丹妙药。古人发现黄金和矿物制成的仙丹具有长生不老的特性,认为人服用后会长生不老,从而长生不老。事实上,含有汞、铅、砷、锡等有毒金属的长生不老药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会引起慢性中毒直至死亡。历史上,帝王和道教徒经常在服下仙丹后死去。既然服用仙丹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人们就转向人体内部去探索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内丹术应运而生,内丹术的理论推广就是为了内丹术。

内丹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内丹是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融合儒家伦理和佛教心性论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次,内丹是一种静态作品;第三,内丹以人体先天之精为修炼之药;第四,内丹强调生命的双修,开发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第五,用外丹术语和《周易》卦作为内丹表达系统;六、内丹以大周天、小周天行气法为基本修炼方法,以筑基、炼气、炼神、炼神归虚为基本步骤;第七,内丹炼制成功后,在人体内形成内丹;第八,实现世俗和宗教的目标:长寿和不朽。

二、内丹术的起源

内丹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先秦至东汉时期是内丹术的准备期,东汉至隋唐时期道教的确立是内丹术的形成期,也称早期内丹术;唐末至五代至宋元时期是内丹术的成熟期,称为中期内丹术,明清时期是内丹术的衰落期,为后期内丹术。

1,内丹准备期。内丹术创立于内丹术形成之前,内丹术的理论推广是内丹术。商代以前就有内丹术的先行者,如黄帝行化精为气之术,而王翘、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召旧,吸新”。先秦时期的神仙信仰已经形成,以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内丹术也开始萌芽。当时的神仙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研究了很多延年益寿的方法,如行气、呼吸、导思等。《老子》包含了“柔中有特”、“精中有精”、“玄奘之门”、“长见”等内容。《庄子》中有很多记载,如“熊学鸟伸”、“吐故纳新”、“边督”、“踵息”、“心斋”、“坐忘”等。战国时期,齐的《切篇》和《齐玉铭》中就有“说服”、“上钩”、“升气”等神奇的技法。西汉的导游图出现在汉代。东汉《太平经》中有爱气、敬神、重精的思想,提出了内照、养神、吃气、胎息、避谷等修炼方法。这些都为内丹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早期内丹术。东汉建立道教到隋唐时期是内丹学的形成时期。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一部内外炼丹术的著作,奠定了内丹术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千古炼丹术之王,与周易、黄老、火烧一起讲解炼丹术的内功修炼。《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用《周易》的阴爻和阳爻组成的八个经典卦和六十四个个别卦及其比喻手法来说明炼丹的方法,以干坤比喻,坎比喻药,其余六十卦比喻热。内丹提炼方面,首次阐述了“滋养自然”、“同类整合”、“动物化生”、“胎儿形象”等理论问题,并为内丹学研究创建了隐语表达体系。魏伯阳把以前的炼丹、内养秘方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把《周易》阴阳交合、黄老自然滋补、火中炼铅汞的方法合而为一,说明人要长生不老,必须服用铅汞炼丹(外丹)或修炼自己的阴阳(内养)才能成道,同时肯定了外丹内养术。但在随后的三四百年里,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魏晋时期的葛洪将《神通器》解读为外丹之精作。同时,黄庭靖称内丹子丹、玄丹,以清修丹田法为主,重在养神,观三丹田,调气息。直到隋炀帝开年间,之子苏元郎才首次发掘出“参约”之宝,用以解释和指导内丹修炼。他还提出“身为大锅,心为圣室”属于沈丹,从此内丹之名正式出现,为道教信徒所知。到了唐代,外丹术盛极而衰,内丹术则是随潮而升。

3.中期内丹术。唐末五代至宋元时期是内丹术的成熟期。谭巧道的虚实相生思想是舒华的理论纲领。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肖鹏积极主张人可以修仙,主张金液可以回丹。他的理论核心是因气还丹。石剑武的《西山会仙真事》和崔希凡的《人间医术之镜》,把内丹思想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内丹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钟离权和吕洞宾被认为是内丹术的创始人,他们的炼丹方法是养神兼施,以炼精、炼气、炼神为基本功,以吸收先天之气为关键,奠定了内丹术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陈川撰写了《智玄篇·无极图》,阐述了“和则生,反则成仙”的原理和内丹术“炼气、炼气、炼灵、复空”的基本步骤。北宋张伯端《五针篇》的出版,标志着内丹术的成熟,明确将内丹术分为筑基、炼气、炼神、炼神归空四个步骤,并为后世所用。

4.后期内丹术。明清时期是内丹学的衰落期。随着从明中叶开始的衰落,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亡期,内丹术的文化载体道教也随之衰落。再加上内丹的神秘性质和复杂的栽培方法,不适合明清时期民间文化的发展,内丹研究逐渐衰落。到清末,内丹基本上只是作为一种秘密的修炼技术在一些道教团体内部和师徒之间使用。

三、内丹术的理论和功法

内丹学以“天人合一,天人同构”为理念,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变化规律。人通过修炼可以与天地同生,长生不老,甚至成仙。内丹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阴阳学说。内丹学认为人和鬼神的区别只在于阴阳的含量。纯阴无阳是鬼,纯阳无阴是仙,阴阳相混。内丹修炼的目的是炼阴,成为纯阳之体,即成仙。内丹术用《周易》的占卜体系来解释内丹术的基本要素,如炉鼎、药、热等。其中,十二卦和十二支的配合,既预示了一年一日阴阳的消长,也预示了周日“火”的进退程度。

炼丹要有原料,也就是丹家所说的“药”。内科学指的是生命的三大要素:先天精、气、神。先天之精,又称“元精”、“真精”,是一种先天遗传物质,接受父母之血,具有决定生命兴衰和繁衍的作用。前期天气是先天精气的功能状态或能量形式,是生命的驱动力。内丹术中,精气是一回事,精为体,气为用。神是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体系。内丹学说认为人的先天元神是空无一物的,但人从母胎中出生后,逐渐被后天获得的神的知识所污染,从而导致生命的枯竭。只有通过内丹修炼,才能回归自然的空性,以此神为火,炼丹。在神的普及中,我们会提炼后天的阴,成为纯阳体。炼丹的地方是炉鼎,指的是人体生理能量聚集和反应的地方。清代、双朝及其内部各派对炉鼎有不同的解读。主要说心是炉鼎,黄庭是鼎,气腔是炉鼎,气是炉鼎,大小炉鼎,田单炉鼎,内外炉鼎,双修派阴炉阳鼎。内丹术是从外丹术中借用的概念,是指用意念控制快速呼吸的速度和强度,以及必需药物的运作。为了准确把握热度,丹家将人体运动节奏与天地自然节奏进行对比,参照日月选择训练时间和热强度。气温也分小周日气温和大周日气温。第二天周晓转江车,循任督二脉,丹田上中下重复用药。

关于修炼顺序,清秀排丹的方法一般分为几个阶段:修基础、炼气、炼气、炼灵归空。一.先决条件。丹家认为,人的精神和精神从长大起就有损耗,所以必须建立基础。要炼精养神,调气养精,做到三性,才能正式练武。2.提炼气体。是很有前途的努力,包括采药、封药、炼药、停火四个阶段。因为整个过程需要100天左右,所以也叫百日通关。它也被称为周晓天功夫,因为它必须在中午运送河车并等待天气。3.提炼精神。过渡到无为是很有希望的努力,包括六振、七天药、提铅加汞、守中、暖圣胎、移胎。因为像怀孕一样温暖十月,所以又叫十月关,也叫“大周大日功夫”。4,炼神还是空的。为无为而努力其具体过程包括哺乳、温补、恍惚、虚。

内丹学高举“吾命在于我不在天”的大旗,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影响巨大,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玄学、佛学、理学并称为四大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