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咳嗽的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喉咙痒,干咳,痰少,喉咙有异物感,稍冷时喉咙痒,痒时咳嗽,痒时咳嗽,多为阵发性,咳嗽时声音嘶哑。可伴有发热、恶风、口渴、尿干或恶肢冷、鼻塞鼻清、痰少,甚至声音嘶哑。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薄白或白,脉浮或紧。
证候分析:咽喉是气息的入口,肺系统首冲。风邪侵肺,先达咽喉。风寒发作时,肺气受阻,郁滞,咽喉不利,则喉痒,鼻塞,鼻清;寒邪压低肺,气机不畅,凝结成痰,所以咳痰量少;风热侵肺,肺不清则喉痒咳嗽。肺热伤津,口干尿黄。
治疗:祛风邪,利咽止咳。
药方:止嗽散。方中荆芥能祛风解表;桔梗、白首乌升肺气;紫苑、百部润肺止咳;桔梗、甘草、陈皮适用于外感咳嗽持续者,或症状反复者。风寒者要疏风散寒,利咽止咳,加减三拗汤,表邪不净,否则复发。风热患者宜疏风清热,清咽止咳。
2.脾虚失运,痰凝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发痒,咳嗽频繁,痰白而重,咳嗽短促,气短,呼吸不足,反复发作,乏力加重。伴有精神疲劳、气短懒动、面色晦暗、对便溏冷漠、胸闷胀满。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细。
证候分析:脾虚弱,不能溶解津液,导致咽喉上有痰、有色斑,导致咽喉有异物感,喉痒;痰阻气机,故见喉痒即咳,咳声短促;上气不足,咳嗽气短,痰多涎多,黏白;因脾运化不畅而食甜腻之品,会助湿生痰,湿痰之阻,致胸闷胀满;脾气虚弱,咽喉营养流失,不能祛痰,会导致复发,加重疲劳。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晦暗,纳差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弱,都是脾虚痰浊的表现。
治法:健脾化痰,利咽止咳。
处方: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和甘草。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咽喉痒者加防风、僵蚕、地龙等祛风止痒药,气虚者加黄芪、山药等药。
3.阴虚火旺,灼伤咽喉。
临床表现:咽部发痒,经常咳嗽,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吱吱”咽部,咽干,灼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五烦发热,面色潮红盗汗,唇红颧骨,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声音嘶哑。舌红或淡红,苔薄疏,脉细或细或细。
证候分析:肺肾阴亏虚可见咽干,喉痒,灼痛,干咳少痰或粘痰,久咳不愈,咳嗽缠绵,阴虚可见火旺,津液干燥,咽干,灼热感,口鼻干燥,形体消瘦,五烦,潮热,盗汗,气短懒动。虚火烧津液是痰,所以痰少;阴虚津液不能滋养上承,故声音嘶哑,喉微痛;肾阴虚、肾失养、肾功能衰竭者接受固咳为短,尤其是夜间,腰酸腿软,精神疲乏消瘦,面部潮红;舌红或淡红、苔少、脉细是阴虚火旺的标志。
治疗:滋阴降火,润喉止咳。
处方:百合固金汤合贝母瓜蒌粉。若腰膝酸软,唇颊发红,可酌情加入枸杞、制首乌、女贞子、黄精。如果患者咳嗽、溺水,可以服用慈济、续断等补肾药物。或者杏仁、桔梗、川贝母等。
4.内在具体卫外在不牢,
临床表现:咽部发痒,咳嗽有粘痰,轻度接触风寒或化学异常气体时咳嗽加重,气短促痰,或畏寒肢冷,或经常咳嗽,痰多涎多。皮肤又烫又痒。舌淡,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性质特异,或表里不坚,肌肉不密,化外气或虚邪侵风,邪毒入血,血分,肺系凝缩。善恶之争,引起咽喉发痒,咳嗽频繁,肺气上行,不清则气生痰,肺主皮毛,肺被邪所克制,所以皮肤灼热瘙痒。
治疗:益气固表,祛风止咳。
处方:玉屏风散,桂枝汤。使用脱敏祛风产品,如蝉蜕、荆芥、狼毒、紫草等。对于剧烈咳嗽,可加入五味子、乌梅、山奈等收敛止咳药;肺气虚者可加党参、山药;补骨脂、磁石、蛤蚧、核桃仁等。1.漱口法用具有祛风解毒、行气化痰、利咽止咳作用的中药汤剂漱口。
2.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选择祛风祛邪、利咽止咳的药物。
3.吹药法将药用冰硼粉吹在喉咙上。1.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体针治疗。每次可选择2 ~ 3个点作为主点和配点。根据病情可采用补法或泻法,每日1次,5 ~ 10次为一疗程。
主要景点:合谷、列确、赵海、舒菲、太原、泰西、京曲。
配穴:足三里、大椎、曲池、外关、赤泽、丰隆、脾俞、丰门、天突、定川为配穴。
2.耳针可选咽喉、肺、肝、气管、神门。针两面,适度刺激,留针10 ~ 20分钟。或埋针,或用王不留行,或六神丸,双耳交替按压。隔天1次,5 ~ 10次为1疗程。
3.艾灸主要用于虚寒或气虚严重的人。可以选择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舒菲、肾俞等。,并挂灸或隔姜灸,每次2-3点,每点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大椎、风门、舒菲、天突、钟山穴位按摩或穴位注射。一次拿2 ~ 4分。
5.拔罐舒菲、舒歌、风门和膏药。每天1次,离罐15分钟。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