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是什么?
一般身体上没有鳞片,头扁平,嘴巴大,嘴巴周围有几根长胡须,可以分辨味道,这是它的特点。
夜行,白天悄悄躲在河底的坑里或树根下。吃得多的大型物种,如多瑙河鲶鱼,会攻击小型水鸟或老鼠。
鲶鱼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瘫痪。
鲶鱼效应
激活劳动力的奥秘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远高于死鱼。所以渔民总是想尽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然而,尽管尽了一切努力,大多数沙丁鱼还是在中途窒息而死。但是有一艘渔船总能把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弄回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这个谜才被解开。原来,船长把一条以鱼为主食的鲶鱼放在一个装满沙丁鱼的鱼缸里。鲶鱼进入鱼缸后,由于环境不熟悉,四处游动。沙丁鱼看到鲶鱼会很紧张。他们从一边跑到另一边,到处躲避,加快游泳速度。就这样,沙丁鱼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渔港。原来,鲶鱼进入鱼缸,使沙丁鱼神经紧张,加快了游动速度,于是沙丁鱼就活着到达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森林是黑色的,风袭击草,但将军尝试夜间射箭,第二天早上他发现他的白色羽毛的箭,并指出在坚硬的岩石深处。”这是唐代诗人陆伦写的《塞上之歌》。讲述的是飞将军李广晚上外出,突然看到前方草丛中躺着一只“老虎”。李广大惊失色,吓出一身冷汗,便弯弓射虎。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去寻找“死老虎”时,发现它只是一块躺在地上的巨石。可能是晚上弄错了。再看那支箭,那支箭其实深深地埋在石头里。李广暗暗惊叹,然后拉弓射石。不管他怎么努力,箭再也射不进石头了。当人们受到惊吓或高度紧张和兴奋时,他们会产生出非凡的能量。
医学界认为,当人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肾上腺会分泌大量激素,使人具有前所未有的精力和生存能力。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往往意味着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和谐”的集体不一定是高效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就会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在一个组织中,如果总有“鲶鱼”的身影,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将充满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员工队伍乃至管理层,给懒惰的员工和固步自封的官僚带来竞争压力,从而唤起沙丁鱼的生存意识和竞争心。二是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于鲶鱼效应的应用,已经有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活动中的应用,包括建立竞争机制、激活人才、改变领导风格等。但笔者认为鲶鱼效应的分析和应用远不止于此。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如果鲶鱼本体代表领袖。
领导者是影响他人完成任务的个人或集体。在一个没有生命的沙丁鱼盒子里,沙丁鱼象征着一群高度同质的群体。他们技能水平差不多,缺乏创新和主动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整个组织是一个臃肿的状态。鲶鱼领袖的到来(或者内部沙丁鱼进化成鲶鱼),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顿纪律,规范制度,改革流程。合理分配岗位、人、财、物,逐步改善了组织的运转,降低了成本,精简了臃肿的机构,吃掉并赶走了无能的沙丁鱼,对能干的沙丁鱼得到了正向激励,使整个组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鲶鱼领袖的带领下,整个组织的活力被调动起来,从而让集体的力量变得更强大,占领和维护市场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鲶鱼领袖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果断坚决:迅速找出组织停滞的症状,能够快速有效的快刀斩乱麻解决问题。
2、说话算数,作风强势:决策科学,并能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崇尚创新,以结果为导向:崇尚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薪酬设计与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理念和效益。
4.成就需求和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现有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识别未来人才,砍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人。
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作用,不仅要把自己当成组织的一部分(相对于渔夫,鲶鱼领导就是沙丁鱼本身,渔夫就是领导者),还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的效益。
对于在领导者的带领下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工人群体来说,如果领导者具有鲶鱼的特征,那么生存之道就是锻炼身体,激发自己的能量,至少与鲶鱼同步,保证方向一致(企业目标),以免被鲶鱼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鱼挤死。
其次,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的一员。
那么就是新、奇、异的意思,包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习惯。正因为有差异,智慧才会被激发。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加入。如果所有员工都是统一的,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高绩效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在强调团队建设和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的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一种活跃的工作氛围,创新和共赢。
但是,鲶鱼的数量是要控制的。如果全是鲶鱼,整个团队就会出现“全是英雄,全是熊”的现象。因为所有的鲶鱼都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合作交流就不存在了,整个团队就乌烟瘴气了。因此,一些日本企业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员工”的用人信条。既然一条鲶鱼能带动一群鱼翻腾,那就没必要放第一条。
从这个角度来说,团队中的鲶鱼成员要注意良性沟通,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其他员工也要在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鲶鱼成员的合作。
第三,如果鲶鱼代表令人兴奋的工作内容。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组织结构和工作设计仍然是流程变革的一大主题。不合理、枯燥、没有前途、单调的工作内容,让人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没有激情,不愿意在岗位上多思考、多改进,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惰性。如果工作扩大和丰富的鲶鱼效应可以应用于工作设计,对组织的财务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把积极热情的鲶鱼放入一潭死水的工作中?这也是一门比较棘手的学问。有人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上扩大工作范围,深化工作内容,让员工体验丰富的工作活动,感受努力的成果,让他们在面对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工作时,体现出兴奋和渴望。有人主张用轮岗的方式增加员工的才能,让工作中的鲶鱼越游越开心;笔者主张在运用上述措施的同时,也要注意人与岗位的人格匹配。鲶鱼应该做鲶鱼的事情,沙丁鱼应该做沙丁鱼的事情。应该有鲶鱼和沙丁鱼的职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员工的喜好,看看哪些工作能让他们产生鲶鱼动力和激情。只有匹配后,鲶鱼效应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虽然设置了鲶鱼岗位,但发现这种工作根本不是员工能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作中的鲶鱼代表了丰富的工作内容、令人兴奋的责任和权利、挑战性的工作预期、其他岗位的新鲜体验等等。对于领导者和人力资源经理来说,是否在他们的工作中设置鲶鱼工作以及设置在什么水平将是一个组织的战略问题。
综上所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鲶鱼所代表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从业者来说,领头的可能是鲶鱼,所以你最好保持和组织一致的努力方向,不要游回来,否则你就有被吃掉的危险,你要一直激情逆流而上。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一条鲶鱼,带动一群沙丁鱼向上。你的同事可能也是一条鲶鱼,所以和他比一比,看谁更有翻腾的能量;你的下属也可能有鲶鱼,所以在鼓励下属成长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充电,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否则你有被下属吃掉的危险;工作中可能会有鲶鱼,所以合理安排工作,分清轻重缓急,让鲶鱼的工作更愉快,最好能在更高层次上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