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药室需要规范化管理

中药汤剂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医生的准确诊断只有通过规范用药才能实现,中药汤剂的质量直接影响药物治疗的疗效。中国历代名医都非常重视中医的煎药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把烧开用的水分为雨水、千抽之水等等。徐陵认为:“煎药的方法最合适,药是否有效,全靠它”;李时珍指出药水煎制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煎剂者,质精,以补药为法,而煎药者鲁莽,水火不善,温度失控,则药无用。这些都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在煎药的过程中,影响煎药质量的因素很多,煎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的疗效。

目前,医疗机构的中药煎药室承担着为患者煎药、配汤的服务,规范其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09年3月发布,旨在加强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确保中药煎药质量,保障中药煎药安全有效。随着煎药设备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手工煎药模式逐渐被煎药机所取代,《规范》中也没有煎药机的具体操作规程。由于各单位所用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不完全相同,具体操作程序也不尽相同,煎药质量也不一样。

改善煎煮环境

大部分煎药室都是在《标准》颁布前建的。由于经济窘迫、人员缺乏等原因,大多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工作区域与生活密不可分;工作区内相应的储存、配制、熬制、清洗等功能区域不能分开;清洗、清洁和消毒设备及用具没有专门存放的地方。根据要求,适合临床使用的煎药室应宽敞明亮,增加通风、调温、除尘、防水、消防设施,并划分工作区各部分的功能。不锈钢台面平整干净,墙面和地面符合规范要求。

提高人员素质

煎药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煎药的质量。专门指定一名中药师负责煎药室的工作。煎药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通常每月一次,业务学习主要讲解中药煎药的基本知识,如浸泡煎煮时间、加水量、先煎后滴等特殊煎药方法的操作,以及操作技能培训,使每一位煎药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操作,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完善管理制度

中药的煎煮操作非常重要,对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时间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洗消毒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煎煮、清洗、消毒等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汤剂质量尤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是制定煎煮、清洗、消毒等各种操作流程,以及煎药室的基本工作流程。基本流程包括药房取药、核对登记、浸泡、煎煮、包装、复检、发药、倒渣、清洗卫生等。

二是做好煎药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年龄、科室床号、剂量、浸泡人、煎药人、加水量、浸泡时间、煎药时间、特殊煎药方法等。煎药记录应由各环节操作人员及时填写并签字,内容完整真实,不得随意涂改。煎药记录便于差错追溯和责任追究,促使各环节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对每一位患者负责。

三是建立审查核实制度。审核把关是煎药室各环节减少差错、防止事故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重点检查内容为:煎药人员接收的饮片是否与药房接收人员的记录一致;标签填写是否正确;各种记录是否完整、正确;包装后要清点试剂数量,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贴对;交付后受药人是否签字等。

四是建立中药快速煎煮制度。根据《规范》要求,医疗机构应当能够提供急诊油炸服务。速煎药物应在两小时内完成,并保存速煎记录。

五是增加* * *健康管理。煎药室的浸泡桶、量杯、煎药机、包装机使用前后要清洗干净,药渣及时清理倒掉,台面、地面保持清洁。按照规定定期对煎药设备、设施和容器进行消毒,定期更换消毒剂;定期用乳酸熏蒸房间或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

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汤剂的质量控制和监测。科室负责人和煎药室负责人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对煎药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每月认真征求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意见,确保有书面材料可查。检验过程深入到煎药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煎药人员;制定药品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院年度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检内容和医院等级评定标准对中药煎药室提出了具体要求,分值比较重。各级医院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要求,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员建立达标煎药室。因此,加强煎药室的管理,逐步使煎药室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药煎药室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研究煎药工艺,保证煎药质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让中药汤剂在中医药治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