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子应该怎么煎,要注意什么?

中药煎制的方法和要点

中药汤剂及服用方法简介

1.煎药器具:以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煎药时,忌用铁、铝、铜锅。因为前者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保证药物的疗效。但铁、铜成分比较活泼,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法:煎煮前,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入洁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淹没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时间过长,药物会发霉变质),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煮。

3.煎药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次煎药,先将泡好的药用武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煮沸,使药保持沸腾;第二次煎药需水较少(以淹没药面为准),热量与第一次煎药相同。炸的时候最好盖起来。一般情况下,炒菜时不宜频繁开盖,否则气味会散失,药效会降低。

4.煮沸时间:药物煮沸后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次煎20-30分钟,第二次煎15-25分钟;滋补类和固体类药物第一次煎40-6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左右;解表药、理气解郁药第一次煎6-65438±05分钟,第二次煎5-65438±00分钟。

5.药液的过滤: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来决定煎煮药液的量。成人的量约为200-300ml,儿童的量约为1/4-1/2,即50-150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早上服第一次煎药的药液,下午服第二次煎药的药液,这样两次煎药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才能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种汤剂混合,分上下午两次服用,间隔6小时左右。当天煎的药最好当天服,不宜留着。滋补品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类药物和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应在饭后半小时服用;其他药物请遵医嘱。

7.如何服用:有三种服用方法:热、温、冷。一般来说,止汗、温补宜温服;祛寒药和治疗关节痛、溃疡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寒服。

8.注意事项:中药袋中经常见到用纸或纱布包裹的中药,上面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内服”的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做,否则会影响药物的效果。在煎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加水,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出和糊。

(注意:不要服用烧焦或糊状药物的药液,以免中毒。)

应记录特殊煎剂。

对于一些性质特殊,根据病情需要特殊煎服的药物,医生一般会在处方上注明,负责配药的药师也会对患者进行专门的指导,并进行单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煎:用于矿物质、兽角、贝壳类药物及毒性药物,如石膏、龟板、附子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煎,有毒性等原因,需将其粉碎后再煎其他药物,并提前煮沸30分钟;

后底:用于薄荷、青蒿、藿香等挥发性成分。,以及钩藤、杏仁等不宜长期煎服的药物,应在其他药物煎服前10-15分钟放入锅中煎服;

宝鉴:对于一些花粉种子,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质地较轻的小颗粒种子,如车前草种子,以及小绒毛,如旋覆花等。,必须用纱布包裹,与其他药物同时煎服,方可煎服;

溶化:用于一些胶体或粘稠、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麦芽糖等。,先加热溶解,再加入去渣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溶解;

溶出:芒硝、硫酸钠等可溶性药物可直接溶于煎出的药液中;

煎煮加入: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可单独煎服,汁液可直接加入其他药液中服用;

内服:用于牛黄粉、三七、麝香等。,可以直接用药汤冲。

注意服用中药汤剂(方法-时间-护理)

服药时间

1.饭前:一般饭前30 ~ 60分钟服药。如果病在其次,就要饭前服药,这样药物的药性就容易释放出来,比如肝肾不足或者腰以下的疾病。在肠道疾病的治疗中,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空腹状态下,药液可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通过胃迅速进入肠道,从而被更多地吸收而发挥作用,以免被胃中的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一般饭后15 ~ 30分钟服药。病位在床,要饭后吃药。若用于治疗心、肺、胸、膈、上腹腔等疾病,可使饭后药性上去。刺激胃肠道的药物,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毒性较大的药物也应饭后服用,以免吸收过快产生毒副作用。

3.在两餐之间服用:在两餐之间服用药物,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要在两餐之间服用。

4.空腹服用:早上空腹服用补品汤,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管疾病的药物也应空腹服用,使药物迅速被吸收,并在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以迅速发挥药效。因此,汤应具有泻下作用,以增强其疗效。

5.睡前:一般在15 ~睡前30分钟服用。补益心脾、安心养神、宁心安眠的药物,以及郁结、胸膈病等。,服药后应仰卧;如有头、口、耳疾病,服药后应去枕卧;当出现左右肋的症状时,要根据服药后药性的升降功能来选择自己的睡姿。药性上升就选健方,药性消退就选方。

6.隔夜服用:主要指驱虫剂。睡前服用1次,第二天早上空腹服用1次,以达到杀虫排泄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疾应尽早或经常服用(每1-2小时一次),慢性病应按时服用。

总之,服用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决定。原则是充分发挥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一天两次,早晚1次,或者一天三次,早晚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人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人一天需要服几次,有的人可以煎汤代茶。

具体给药方法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宜温服,药物煎好后放一会儿,不太热也不太冷时再服。如和平和滋补药物。

2.热服:任何感冒的药都要趁热服用,以达到发汗的目的;散寒活血的药物也是如此,有利于散寒活血。

3.冷服:药液凉后服用。一般来说,解毒剂、止吐药、退热药都要感冒服用。

4.突然服用:指的是药性很强的小剂量汤,要一次性服用。目的是在不损伤正气的前提下,集中药物的药效,发挥其最大功效,如润肠通便、祛瘀类药物。

5.勤服:对于咽喉疾病、呕吐患者,宜勤服、慢服,使汤剂与患处充分接触,起效快。

另外,在使用重症药物和毒性药物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如果有效,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中毒,损害人体健康。

总之,要根据病情、部位、药物的性质、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药物后护理

很多患者容易忽视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其实,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也很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疗效,还关系到患者的恢复。

1.饮食要忌口:一、疾病忌口饮食上,如水肿病忌口少盐,糖尿病病忌口糖。另一方面,药物减肥是大忌。比如含有地黄的方子,就不要吃萝卜。忌用土茯苓泡茶;服用荆芥时忌河豚、无鳞鱼。总之,服药期间,忌吃肉、蛋、鱼虾等发物和葱、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调味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情绪护理:避免情绪波动,因为情绪刺激妨碍身体的运输和调节,增加脏腑负担。比如,忧伤脾,怒伤肝,喜伤肾,慌伤肾。

3.特殊护理:一般在服用缓解感冒等表症的药物时,应在服药后喝一碗热粥,以达到服药后微汗的最佳效果。服用泻药后,你应该注意饮食。不宜吃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药出汗后要注意避风,注意休息,避免疲劳,否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