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才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条文。这是个运用很广泛的方子,很多经方家把它当做治厥阴病的方子用。所谓厥阴病是治严重的上阳下阴,阴阳离绝之症的(正常的人体状态应该是上阴下阳)。照这样来看,说这个方子治厥阴病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对比后面厥阴篇的主方乌梅丸方来看。乌梅丸方中有黄芩黄连清上热,有附子温下寒。黄连苦降最酷烈,附子温下升阳力最雄,这才能翻转阴阳,治阴阳离绝。这个柴胡桂枝汤干姜汤虽然也有黄芩清上热,可黄芩较之黄连苦降之力太轻;至于干姜,只是温中而已,谈不上温下寒。所以这个方子并不擅长治上热下寒。
从方中有大量的滋阴药敛阳药来看,这个方子还是治津液虚的少阳证的,可以作为少阳证向厥阴证的过渡方来用。我看过很多经方派的医案,用这个方子治典型的上热下寒收效是很缓的,有时候十几剂下去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个方子有桂枝,也可以理解为治津液虚偏阴证的太阳与和少阳合病。
上一个方子柴胡桂枝汤是治普通的少阳和太阳合病,紧跟着就是这个方子是治津液虚的少阳(或厥阴)和太阳合病,从行文上而言也比较说得通。
来看条文。首先看“先发汗而复下之”这就是已经是指向津液虚了。
“胸肋满微结”这是少阳证。“小便不利”,柴胡证本来就有上下不通,津液不得下的小便不利;这里再加上津液虚,小便自然更少了。“渴而不呕”,这里有上热,也有津液虚,渴会比一般的半表半里证更明显。呕为胃上逆,不呕说明中焦痞塞不通并不严重,所以不用半夏消痞降逆。
“但头汗出”,汗出是太阳中风证,单单是头有汗,是因为津液虚了,能量不能全面的达表,只能头部汗出了。有外证,所以方中有桂枝。
“往来寒热,心烦”,这是少阳证。从病位上来说,这是以少阳证为主的,太阳证为辅的。所以有柴胡也有桂枝。从阴阳上来说,是津液虚,且胃虚而有上热,所以有干姜甘草温中救津液,也有栝楼根黄芩滋阴清热。
这个方子有味新药栝楼根,也就是天花粉。用得比较重,用了四两。天花粉是阴润补津液。天花粉合牡蛎就是一个止渴的经方,牡蛎是收敛浮阳的。这里既有温中的救津液,也有清热养阴的救津液,说明这个方子是以津液虚为主治的。?初期的厥阴证有时候口渴并不明显,可以将方子里的天花粉减轻,就可以治初期的厥阴证了。
表证不明显亦可去桂枝。栝楼根是瓜蒌的根部,晒干了和山药一样,色白多黏质。色白则入肺,也就是入上焦;多黏质则滋阴。这个药在经方里主要是用于虚热证的补津液,比如后面的痉病。《神农本草经》里对这个药的解释主要是三方面:消渴、烦热和补虚。后世的医书说这个药的寒凉作用类似于石膏,只是多一个滋阴的功能,可用于阴虚证的解热。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条文就讲完了。
下面通过一个我治过的病例,来分析下这个方子的应用。李主任病人自述有肝纤维化、脾肿大、血糖高、血粘稠。刻诊:双脉弦缓硬,推动无力。肤色暗黄明显,舌质暗,有齿痕。怕风,肝区自感不适,夜尿频繁,后腰怕冷。因为是官员,平时好几顿晚饭,胃感觉吃东西不太消化。问诊后,他屏退身边的人,把老板椅上的衣服掀起来,椅子上砸得白色的木头都出来了,指给我看,门后有根棍子,是他砸的。这叫狂躁症。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30干姜30桂枝20黄芩15生牡蛎45龙骨45炮附子15茯苓30白术30白芍20当归15川芎15炙甘草15茵陈15
没有口渴,去天花粉。脾肿大,舌齿痕,中焦有湿证,加苓术。有湿热,加茵陈。有瘀血证,芍归芎。龙牡镇静收敛浮阳。炮附子温下寒,治尿频。
效果:一周后,病人就说情绪稳定了,不砸了,夜尿次数减少。后来又多次诊治,基本上就是这个方子为主方,加减使用过消肝脾肿大的鳖甲,疏肝理气的香附枳实陈皮。因病人应酬多,很多生活习惯改不掉,主要是吃得滋腻饮水多的习惯,所以服药时间较长。后来多次劝诫,讲明人体吸收水的原理,才改掉了多喝水的习惯。
基本上如此断续服药调理将近大半年。病人的体检报告出来,脾肿大消失、肝恢复正常,血糖血象也回复正常。所以有时候喝水多也会出问题的。和这个病人也是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说通。所以治病是不容易的,不但要开药,还要帮病人找到生活习惯的问题,才能治好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