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需要背诵

一、发热无汗、气短者,麻黄汤。

不要以为麻黄汤不能用。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自从我读了伤寒这个温病学体系,结合临床总结,发现世界上没有绝对禁止的药方,只是对与不对的问题。只要他发热,气喘,那么他就属于表证,可以用麻黄汤。

第二,发热,多汗恶风,用桂枝汤。

大家可能都知道,表里无汗的麻黄汤和表里有汗的桂枝汤都是虚寒。这里适用于一切外感邪气,如伤寒或外感邪气侵入人体,麻黄汤、桂枝汤有这些与感冒有关的症状。只要看到这样的关键词,都可以用,包括这次疫情。但如果不是外感风寒,如果是风热或风温,就不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只是它们的关键词不同,那么可以用《伤寒论》的银翘散。

第三,发热头痛,落枕,这些关键词出现,葛根汤。

葛根汤用于发热、头痛、落枕,我们在这次疫情中也大量使用。网上说有个西医救了自己,她吃了葛根汤。

第四,发热头痛,脖子坚韧,伴有苦味,这个好像很像葛根汤,但是葛根汤不苦。这是发烧、头痛、颈部不适,但伴有苦味。这个我们用九味羌活汤。

你看,我们看到前三个方子,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都是伤寒的方子,但是这个九味羌活汤不是。九味羌活汤怎么样?用于治疗发热头痛,但伴有口苦,但有一个类似的证候我们要区分,就是第五发热头痛主要是四肢痛,发热四肢痛,口苦,腹泻。

五、发热肢体疼痛、酸痛、口苦、微吐,用柴胡桂枝汤。

说白了就是太阳阳虚,有小柴胡汤,桂枝汤,称为柴胡桂枝汤。那么九味羌活汤和柴胡桂枝汤,一个是头痛为主,一个是肢体疼痛,两者都有苦味,应该区分。

六、发热,但伴有心悸、小便不利,或者水肿,我们也见过这种情况,可以用张仲景的方子,真武汤。

七、发烧但是特别怕冷,但是想睡觉,就是我们想睡觉,脉搏特别弱。这种情况,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种情况不是特别多,但也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种人本来体质就是阳虚。

八、发热咳嗽,咳嗽是白痰带沫,它的关键词是白痰带沫,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个用小青龙汤。

这次疫情有大量的白痰白沫,所以这类人一般大多是阳虚,感受疫情后就变成了外寒内饮,外有寒证,肺有饮证,所以有饮证就会有泡沫,所以用小青龙汤。

九、发热无汗,烦躁喘息,这个用大青龙汤,因为已经是烦躁了,相当于寒邪之热入体,用大青龙汤,有点类似大青龙汤,是第十个。

十、发热口渴,咳嗽气短,即咳直上,这种口渴,这种麻杏石干汤。

十一、发热,咽痛,舌尖红,这个是银翘散,那么这个是温病方子。

那么这种人平时一般是怕热或者阴虚,所以在感受到冠状病毒后就有了热像。银翘散用于热象轻症。当然也有一些阴虚的人,比如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的人,我这里就不列举了。顺便提一句,汤的加减是玉竹,汤的加减是玉竹,说白了就是纯阴虚的人感情使然。银翘散是平时偏阴虚还是平时怕热?说白了就是出现了温病方子,伤寒方子。

12.这种我没怎么见过,但我见过,出现过。一位患者告诉我,他发烧,鼻子发干,眼睛周围疼痛,就出现了这种综合征。后来我马上反映,这是柴葛吉杰汤的主要证候。疫情中也存在这种情况,所以我列出来了。发烧,鼻子干燥,眼窝疼痛,眼睛周围疼痛,这种柴葛吉杰汤使用。柴胡,葛根,柴胡葛根汤。

十三、恶寒强热,身痛无汗,这是关键词,用人参解毒散。说白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和身体素质有关。人参百度粉,人参是补气的,所以这个人一般是气虚的,感觉邪气后出现这些症状。用的是人参百度粉,一般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我没有列举,就是散了人参毒。有一个方子叫再造散,是特别阳虚的人感受到之后用的。所以我们有一首歌叫“阳虚外感邪散,气虚外感邪毒散”。

十四、恶寒强热,舌红腻如粉。这就是吴友客的著名代表,方大元饮。

它的关键词是恶寒强热,但很特别的是舌苔腻如粉,这个饮料是大元。后来各大热病都在大元饮的基础上做文章,开出了很多药方,包括吴鞠通。

十五、寒热交流,口苦口干,就这几个关键词,什么不能默默吃,还有什么,小柴胡汤大家都懂。我想强调一下,小柴胡汤在这次疫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处方频率是最高的之一。小柴胡汤和三仁汤在这次疫情中开的次数最多,这两个方子开的最多。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方剂,三仁汤是《伤寒论》的方剂。这两个方子是开的最广的,有时候会一起用,比如口苦口干,午后发热。我们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温病伤寒结合方。好了,这是小柴胡汤。

十六、寒热交换,胸胁胀满,有的会便秘。这种情况下,我们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说白了就是少阳之证,因为寒热来去,处于半表半里之间。至于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之证,所以有阳明证、少阳证、阳明证。既有寒热,又有胸胁胀痛。嘴里不苦,还伴有肠道问题和便秘。有的会拉肚子,有的可能不会完全便秘。用大柴胡汤。

十七、发热恶寒,腹胀便秘,为什么我总结了这个方子?第一次总结的时候没有总结,因为就在前天,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患者。他发烧,怕冷,他觉得怕冷。结果他便秘了,肚子还肿着。我一想,发热恶寒有表证,腹胀不就是阳明证吗?这不是太阳阳明综合征吗?那么少阳阳明的证是大柴胡汤,太阳阳明的证是什么?我们还是张仲景的方子,但是在《金匮要略》里面,这个方子叫厚朴吴起汤。请记住厚朴吴起汤。

十八、恶寒强热,口苦便秘。我们见过三个讨厌寒冷和高热的人。一种是气虚外感的人参毒粉,一种是舌苔油腻的大元饮,一种是口苦的便秘,恶寒强热。既能解表,又能解里,故称表里双解。防风童生散中有中成药,恶寒强热、口苦便秘的人也有。

十九、头痛身重,下午发烧,好吧,只要记得下午发烧,大部分人都会知道三仁汤,但是有些阴虚的人也会在下午或者晚上发烧。

我们还有一个助手,就是头痛身重,不是头痛就是身重,证明有湿气。一般阴虚的人是不会觉得重的,所以下午就重了,发烧,三仁汤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次疫情用的特别多的就是这个三仁汤。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是武汉,而且根据五运六气,里面是有湿气的,三仁汤是湿郁热的代表方,湿大于热,是吴鞠通的代表方。

二十、发热恶寒,身体嗜睡,胸闷,口腻。嘴巴黏黏的,一听就知道有湿气,有表证、表里、湿气。这类代表方剂有藿朴夏玲汤、藿朴夏玲汤、霍珀、霍珀夏玲汤、普普、厚朴、半夏的半夏、茯苓、藿朴夏玲汤。在这次疫情中也被广泛使用。为什么?因为也是湿气,使人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油腻难耐,而这个疫情,无论是寒湿疫情还是温湿疫情,都有湿气,湿气是大家公认的。

二十一、发热身痛,出汗热解,然后发热。也就是说,这种病人只需要掌握一点点。他发烧疼痛,出一流的汗。他不发烧,然后又发烧了。这种发热要区分寒热,疟疾也要区分,因为他没有寒热,但是出了汗就解决了,不出汗就不懂了。这个代表方剂就是黄芩滑石汤。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方子。你可以下去检查一下。

二十二、发热嗜睡,或咽喉肿痛,或上吐下泻,这也是本次疫情中广泛使用的,大家可能很快就能反应过来。这是甘露消毒丹的主卡和关键词。发烧和嗜睡,或喉咙肿胀,或呕吐和腹泻。或呕吐,或腹泻,甘露消毒丹。为什么叫甘露消毒丹?它的呕吐和腹泻类似于中毒,喉咙肿胀。名为甘露消毒丹,实则体内湿热。

二十三、发热恶寒,胸痞腹胀,上吐下泻,这个也多见,但不一定同时存在,有的同时存在,有的有上吐下泻,有的只有呕吐,或者想呕吐,有的只有腹泻,但会有恶寒发热,胸闷腹胀。这种情况就用藿香正气散,市面上有藿香正气胶囊。

二十四、体热胸闷心烦失眠,这是张仲景的方子栀子黑豆汤的另一个方子。栀子,豆豉,就是胸中有热的情况。

二十五、身热汗出,心神百无聊赖,口干舌燥爱喝,竹叶青石膏汤。然后这是《伤寒论》的方子,还有类似这个的,26号。

二十六、胸膈烦热,面红唇焦,烦躁口渴。这是用于凉膈散。这是胸热,所以一起说说。

二十七、夜热凉早,热不流汗就没了。好了,大家只需要记住晚上热早凉,晚上热,早上很凉。这个治疗热病的方子就是青蒿甲鱼汤。大学的时候,我们背过“青蒿鳖甲夜热早凉”。几乎没有无效的方子,所以有些温病方子只要你在证后扣上几个字就特别有效。

二十八、面红、肢冷、泄泻、脉弱,典型的上看似热,下看似冷,其实已经形成了戴阳综合征,一般发生在阳虚严重的老年人。而且,这种情况还很危急,代表方剂就是柏桐汤。

二十九、出冷汗,或气短,或脉弱。这种情况很严重,综合症就要爆发了。我们要进行急救,用参附汤,人参,附子。

三十,热性惊厥,乱说,这个用安宫牛黄丸,都是急救。说白了,这个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我们至今都没用过。在武汉疫情中,为什么?因为我治疗过的2000多人,没有一个治愈到这个程度的。有些阴阳两虚,甚至可以用参附汤服用。这里说的是,如果以后遇到这种急症,可以知道怎么用中医治疗,所以这两个不是我在临床上得到的,是理论上的。

因为我和我的团队没有出现任何死亡症状,也根本没有发展到用参附汤和安宫牛黄丸的地步,大部分人都有所好转或痊愈,所以我补充了二十九和三十方,在这次疫情中没有应用到临床。在上述30个方剂中,第二、五、八、九、10、11、15、16、19、20、22、27是本次疫情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剂。

?“问寒热,问汗,问头身三问,问肠四问,问饮食五问,问胸六问,问耳聋七问渴八问,问脉色九问,问气味十问。”十题包括外感和内伤的认定,解释如下。

1.寒热:多为表证外感证,多为里证内伤证无寒热;发热恶寒为阳中之病,不发热恶寒为阴中之病。进一步,可结合其他症状分析,如太阳病伴发热、恶寒及头身疼痛;阳明病是发热而不恶寒口渴;少阳病由寒热引起,口苦,咽干,头晕。还有一种虚寒证,不发热但恶寒,手脚常凉;潮热或一阵烤热,手脚发烫,为虚热之证;另外,发热的时间也要分清,早减黄昏为时之恶;起早贪黑,或者起早贪黑,徒劳无功;波动时间,疟疾一天,两天,三天。

2.汗:汗与寒热关系密切。比如外感发热不出汗就是伤寒,出汗就是感冒,出汗热度降低就是病情逐渐下降,出汗热度升高就是邪气逐渐加重。虚证中阴虚盗汗,汗出后乏力;阳虚自汗,出汗后觉得冷。更有汗出、汗出、骤热、极恶寒之证,谓之阳死,有虚脱之危;还有出汗发抖,虚脱似的出汗,躺着不动,叫战汗,这是病情出现转折的征兆,不必惊慌。如果出汗如珠如油,四肢冰凉,脉象下降,则称为出汗。

3.头:无尽头痛、风寒发热多为外感,头痛属太阳,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顶痛属厥阴。间歇性疼痛、头晕、腹胀重多为内伤,疼痛、腹胀为肝火;头晕、畏光属于肝阳;痛得脸色发青属于肝寒;头重脚轻,头晕目眩,属于脑虚。痰湿内阻也会使人头晕目眩,但舌质油腻,令人作呕。

4.身体:全身疼痛,大多数症状是外源性的。出汗马上减少,而且不伴有寒热。疼痛在关节或四肢游走,为风寒湿,往往与气候有关;手脚麻木,或者身体某个部位麻木就是气虚;只有手的大拇指或食指有麻木的感觉,伸到肘部和手臂的那根才是中风的前兆。躺在床上是痛苦的,活动过后是气血不和;身体疼痛较重,因湿阻经络,行动不便。

5.大便:能吃的人是阳结,不能吃的人是阴结;腹满胀痛为实证,不满不胀为虚;老年人、产妇长期患病或经常排便困难,是因为血、液干;先燥后燥为气虚;脾虚常大便稀;每天早上五点,拉肚子就是肾虚;腹泻伴腹痛,腹泻伴腥臭味为食伤;疼痛是一会儿拉稀,拉稀粘稠,红白相间,急后拉稀厉害;突然呕吐,水样腹泻,麻木和出汗为霍乱。

6.尿:尿无罪则寒,黄赤则热,浊恶则湿。频不禁为虚证;经常口渴多喝是为了解渴;淋证是因茎内滴水刺痛所致;排尿受阻,腹胀急失禁。所有拉肚子的患者一定要少尿,尿长了拉肚子就好了。

7.饮食: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能吃易为胃强,难吃为脾弱,吃冷为胃热,温为胃寒;饭后呕吐属于热证,饭后夜间呕吐属于寒证。孩子乱吃,腹痛,瘦,多是虫子;孕妇看到食物就恶心,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口苦为肝胆之火,口甜为脾湿热,口酸为肝胃不和,口咸为肾虚水淡,口淡清水为胃寒。

8.胸:胸隔胀满多为气滞;烦恼和噪音大多是热压抑;胸痛是胸结;不痛肿、心口肿为气团;胸痛贯穿背部,背痛贯穿心脏,为胸痹之证。当你询问胸部症状时,你必须同时接触上腹部和腹部。比如胃脘痛属于胃,吃了胀痛就真的,吃了胀痛就缓解了。腹痛属于肠,疼的时候不肯按是真的,疼的时候按属于虚。胁痛属肝,骤痛在气,久痛入络。

9.耳聋:突发性耳聋比较真实,是肝胆之火;长期耳聋属于虚,是因为肝肾阴虚内虚。耳聋常始于耳鸣,如潮音、风引起的风热;如果蝉齐鸣,则为阴虚;还有脓肿,好像是肝经湿热。

10.口渴:口干可当真渴喝,胃里有火;不能喝酒,也不怎么喝。这是一种虚假的渴望,你的胃是湿的。渴望冷饮的是胃热,不喜欢热饮的是内冷。

在咨询中,也要注意睡眠质量。如果失眠多半是虚弱;睡得短,容易醒,对神来说是扰乱;睡眠中的许多梦欣欣向荣;在梦里惊呼为胆气虚;胸膈闷,不能因湿痰内阻而失眠。

另外记忆力是否下降,性欲是否正常,是否有遗精等。,只要是和病有关的,就该问,也懒得问细节。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在求医问药时,询问其月经不调的情况,如月经提前、颜色鲜红等,多为热;确实月经期后移,颜色发紫;月经量少、色淡者,多为虚损;经前腹痛、涩味、血瘀少多为气滞。如果经期感冒发烧,或者发烧带水就会迷糊,是热入血室。一般情况下,月经停了,结了婚的人一定要考虑是否怀孕。

儿科在古代被称为哑巴,因为一般不可能直接听到病儿的抱怨。但是你不能放松你的咨询。你必须详细咨询生病孩子的父母。除了询问发病时间和病程,还要注意是否有过牛痘或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