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中药

汉代张仲景因《伤寒论》被后人尊为“医圣”。其中的药方被后人称为“经方”。相信喜欢中医的人都知道经方的特点:药味少,分量重,对症下药,效果好。

有许多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等,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其中一个被誉为“最符合中国人文传统”的方子,就是“小柴胡汤”。

本方由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七种重要功效成分组成。处方中的柴胡味苦、辛、微寒,有散苦、疏肝解郁的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善清阳泻火。两者结合,一散一清,有清热祛邪,调理少阳之气的功效;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能和胃、减少不良反应、止呕、消肿散结;人参、甘草、大枣能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七味药配伍紧密,相辅相成。寒热、辛苦、补泻相结合,既能清少阳之邪,又能调理气机。

已故著名中医刘渡舟教授曾说:“小柴胡汤善于打开肝胆的郁结,所以它能促进气机,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它见效快,治疗效果好。虽然药方里没有麻黄和桂枝,但还是可以发汗的。没有芒硝和大黄,还能通便,没有茯苓和白术,还能利水,没有常山和草果,还能治疟疾。所以,刘教授称之为“不溯其形,单治其因,解郁行气,其病可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抑菌、保肝、利胆、增强免疫、镇静、镇痛、镇咳、抗过敏、调节胃肠功能、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作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疾病及各种内伤。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日益扩大,但如何正确应用小柴胡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统计,小柴胡汤在27种中医药期刊中有143个病例,包括内科、妇科、儿科、五官、肿瘤等49种中西医疾病,临床症状有80多种。如食欲不振、口苦、呕吐、发热、恶寒、头晕、胸痛、心烦头痛、咽干、脉细、苔白黄等。

另对265例医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小柴胡汤治疗的最常见症状为各种外感发热;其次是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疑病症。就舌脉而言,最常见的是薄白苔、薄黄苔、弦脉、弦脉。

从上面可以看出,小柴胡汤治疗的症状主要是发热、消化道和情志症状。发热主要表现为寒热交换。此时由于正邪之争,正气渐虚,不足以抗邪,尤其是外感疾病;消化道和情志症状反映气滞、脾胃不和、三焦不畅,体现在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掌握小柴胡汤的基本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对临床正确应用小柴胡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第101条曾说:“伤寒中风有柴胡之证,但见其一证,则不必知之。”但历代医家对此说法不一,认为小柴胡汤不应据此误用。在日本,也发生过误用小柴胡汤致死的事件。所以,任何一个好的方子,都要把辨证和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用。

服用小柴胡汤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忌生冷辛辣。

(2)上实下虚,上火者不宜用。

(3)不适用于阴虚或肝阳上亢而吐血的高血压患者。

小贴士:

总之,今天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中医知识,和自己对比一下。如果你怀疑自己的证候属于这一类,就不要急着应用了。你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医生的辩证指导下使用,确保正确无误。不要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只有一个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