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进展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遗产,并于1982年将发展中医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后成立了专门管理中医药的政府机构,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和卫生部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医院、中医学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建立。65438-0978中医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实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近年来,一些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大量的中医药学术著作和出版物已经出版。在医学史和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中医理论、临床和中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过程的规律,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一方面要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和探索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目前已经从古代零散的、自发的研究发展到拥有众多专门研究机构、大量研究人员、多种研究方法的科研体系。当代中医科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中医体系为研究对象,如临床研究主要探讨辨证论治规律,从理论、方法、方剂、药物等不同层面展开,或单独展开,或综合展开;药物研究的重点是药物的性质、疗效、机理、炮制、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样化,包括传统内容的挖掘和深化、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三种类型。第三,采取多学科、多渠道的方法,既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动物模型和实验、细胞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和影像技术、文献学、逻辑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抽象和假设建立。四是中医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中医实验动物学、中医科研方法论、中医护理学、中医康复医学、中医急救医学、中医药理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心理学、中医脑病、中医管理学等。
50年来,在医学史文献、基础理论、临床、中医等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63年,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枚磨过的石针,为确定边石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后来在河南郑州、山东新郑、山东日照、江苏徐州黄高庙等地出土了六块砭石,与《韩曙文艺志》等书中的砭石记载相印证。内蒙古达拉特旗出土1978铜针。骨针和竹针的发现并不少见。197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九针。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比《黄帝内经》更早的多种古代医书,如《脉诊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阴阳十一脉灸》等。为中医理论的起源和经络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认识。文献研究方面,40年来,共编目整理中医药文献1000余种,出版了《全国中医药图书联合目录》,分析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脉经》、《病因论》、《千金方》、《外台秘方》。在基础理论方面,藏象理论和证候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肾阳虚、脾气虚证、心气虚证、肺气虚、肝郁血瘀证的病机和证候特点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验数据。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在活血化瘀、疏里攻里、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的研究中,不仅通过实验阐明了机理,而且将理论应用于临床,扩大了治疗的适应症。在经络研究中,肯定了循经感传的存在,总结了感传的规律。1958年发现针刺麻醉,针刺在抗休克、抗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探讨了针刺镇痛的原理,并进行了强有力的科学论证。在舌诊和脉诊的研究中,除了探讨机理外,还开发了多种舌象仪和脉诊仪,这些仪器是定量的、客观的。辨证分型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991年,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腧穴国家标准,为针灸的学习、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治疗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能力不断提高,总结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如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糖尿病、肝炎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动静结合”的原则,对部分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整个疗程缩短二分之一。运用“六腑为疏”的理论,对急性阑尾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宫外孕进行疏里治疗,提高了非手术率,降低了复发率。还可调节过度炎症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治疗急腹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中药和方剂研究方面,从药物资源调查到炮制、制剂、药理和医学化等。1997年出版了一部收录了12 807种药物的《中华本草纲目》。制剂方面,除了丸剂、散剂、膏剂、丸剂、酒、露、茶等传统剂型外,新开发了胶囊、口服液、小袋、气雾剂、注射剂、含片、药膜、滴丸、栓剂等40余种剂型。中药新药研发取得可喜成绩。从1985到1996,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新药近800种,如青蒿素、白雪宁、醒脑静、消痔灵等,为中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针灸、气功已远播国外,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宝库,而且是一个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不断发展的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医学体系,并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65438年至0996年,发生了分形经络、三元气、数学阴阳、分形藏象五系、中医三大哲学、中医分形集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