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毒性与非毒性——根据
1.是否含有有毒成分?
近代医学家利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中提取分离出有毒成分,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毒性和非毒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即药物的毒性和无毒性是由其中所含的物质对人体是否有毒来决定的。了解这些有毒的化学成分是正确认识和使用有毒中药的前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和消除其毒性。其毒性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强心苷、氢氰酸、皂苷、马兜铃酸、毒性蛋白质、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凝血毒性、出血毒性、砷、汞等重金属。马钱子等药物有毒,因为含有士的宁;巴豆有毒,因为含有巴豆毒素;香加皮有毒,因为它含有强心苷;砷的毒性很大,因为它含有砷;斑蝥毒性很大,因为含有斑蝥素等。来源:考试大学
第二,整体是否有毒。
1.就单味药而言,大部分中药都是多成分天然药物,每种成分都受到其他成分的制约,包括毒性成分。这样一来,一些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毒性。如果有人指出,某些中药在有毒成分存在的同时,也有一些相应的拮抗成分,人参皂苷B、人参皂苷C等药物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苷A有抗凝血作用,所以人参整体不表现出溶血作用。有些中药虽然含有毒性成分,但由于含量少,往往整体上并不表现出毒性,如甜杏仁、桃仁、乌梅仁等。因此,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整体毒性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毒性药物必然含有毒性成分,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不一定整体表现出毒性。因此,在判断一种中药是否有毒时,不仅要研究它是否含有某些有毒的化学成分,还要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它是否能毒害人体。
2.中药往往采用复方形式,通过合理配伍降低或消除中药毒性。中医的自相残杀是减少或消除其毒副作用的配伍方法。来源:考试大学
第三,用量是否合适
中药剂量是否合适,是决定中药整体毒性的另一个依据。量变可以导致质变。在一定条件下,许多中药在适当或过量的剂量下对个体可以是无毒的,也可以是有毒的。《病因论·第二十六卷·服药之病》说:“汤药合用,有所限制。至于把朱珪分成两部分,你们不应该不服从。如果你增加不适当的,它会导致其他疾病,和...它也会杀了你。”关木通等药物在古代本草中没有毒性记载,成人常用剂量为3 ~ 10g。据临床报道,如果剂量为60g,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再如苦杏仁微毒,主要是其苦杏仁苷在乳胶素的作用下可分解成氢氰酸。理论上通常每1g生苦杏仁产生约2.5mg氢氰酸,氢氰酸为剧毒物质,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表现出止咳平喘的治疗作用,而大量应用时对人有毒性,致死剂量为0.05g。据此可以推断成人对生苦杏仁(一剂)的最大耐受量为20g(约50 ~ 60)。如果超过这个量,研磨后服用会导致中毒。因此,如果生苦杏仁的用量在10~20g ~ 20g之间,则为“无毒”;而超过20g,就是“有毒”。再如阿莎丽,经典中记载毒性很小,成人粉用量仅为0.5 ~ 1g。《本草不言》云:“细辛若独用尽,则不能花过半钱,多则闷,不可者死。”这是因为细辛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酚。大剂量应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表现出一定的毒副作用。由上可知,只要用量适当,不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属于“无毒”;另一方面,如果剂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就会对人体产生毒性,发生毒性反应,称为“中毒”。所以人体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就成了药物毒性和无毒性的分界线。如果剂量小,没有病好,也无济于事;药太病,会伤其正气,引发其他疾病。来源:考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