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三焦经络穴位

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位,分别是关冲、也门、中柱、阳池、外关、枳沟、惠宗、三阳络、四都、天井、清冷源、逍遥、惠惠、肩、天奇、天。

三焦经的穴位定位和主治;

1,关冲:位于手无名指的足侧,甲根角旁0.1寸。浅刺0.1寸,或三棱针刺血。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炎、舌强、发热、心烦等症状。井眼。

2、液门:手背上,第四、五指间,蹼缘后红白肉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和尺神经的背支。直刺0.3-0.5寸。主治手背红肿、手指挛缩、手腕无力、前臂疼痛、头痛、头晕、突发性耳聋、耳鸣、目赤涩痛、牙痛、咽部肿胀、疟疾、精神病等。配合顾,大令,后喜,使者治疗精神病。Xing点。

3.中柱:位于手背,第4、5掌骨后缘之间的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头痛、头晕、目赤、眼痛、耳聋、耳鸣、喉炎、肩痛、肘臂痛、手指屈伸、脊柱痛、发热等症状。丢分。

4.阳池:位于腕背侧,在腕背横纹中点的凹陷处。直刺0.3-0.5寸。主治腕关节疼痛、肩臂疼痛、耳聋、疟疾、口渴、口干、喉炎等症状。原创点。

5.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方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0.5-1英寸。主治:发热、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眼睛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手指疼痛、手震颤等症。旁系点;八脉交点(接阳萎脉)。

6.分支沟:位于前臂背面,腕横纹上方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0.5-1英寸。主治:突怒、耳聋、耳鸣、肩背痛、胁痛、呕吐、便秘、发热等症状。经络穴位

7.惠宗:足侧一寸处为枳钩穴。直刺0.5-1英寸。在尺侧腕伸肌和趾固有伸肌之间,有深层的趾固有伸肌。其下有前臂骨间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背侧骨间深神经和前臂掌侧骨间神经。适应症为耳聋、癫痫、手臂疼痛、呼吸困难和心痛。穴位

8.三阳络脉:位于前臂背侧,腕横纹上方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的凹陷处。直刺0.8-1.2寸。主治:突怒、耳聋、臂痛、龋齿痛、腰痛等。

9、四渎:前臂背上,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直刺1-1.5英寸。主治:突怒、耳聋、牙痛、咽肿、腮腺炎、前臂疼痛;扁桃体炎等等。

10,天井:尺骨鹰嘴上的一寸凹陷处是个洞。肱骨下鹰嘴窝,尺骨鹰嘴突上缘,肱三头肌腱内;有肘关节动静脉网、臂背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刺0.5-1英寸。主治:偏头痛、耳聋、颈肩臂痛、痈肿癫痫。关闭点。

11,清冷源:尺鹰嘴上方两寸为一点。肱骨背面,尺骨鹰嘴尖上方,肱三头肌下部;内侧副动、静脉有终支;臂背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刺0.5-1英寸。主治:头痛,眼睛发黄,肩臂不举,胁痛。

12,小龙:清冷源穴上方三寸为穴。肱骨后面,三头肌腹部中间;有内侧副动静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直针是1-1.5英寸。主要用于头痛、落枕、牙痛、肩背痛、癫痫。

13、惠惠:位于上臂内侧三角肌后缘,也是手阳虚与手阳明络脉之会,故名。肩部骨骺的点在三寸以下,三角肌后缘为点。肱骨上段背面、大转子下方、肱三头肌中部、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内侧副动静脉;臂背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桡深经络。直刺1-1.5寸主要用于治疗痈、瘰疬、肩胯疼痛。

14、肩骨骺:肩峰下方,肩骨骺后方是徐凹陷中的一个穴位。肩胛骨肩峰后缘,肩关节后三角肌内。有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的肌支。直刺1-1.5寸主要用于治疗肩痛。

15、天齐:位于肩胛上窝,位于胸腔顶端,人的天齐部位,故名。肩井穴下一寸为穴。肩胛骨上部时,在髁上窝,浅层是斜方肌,然后是髁上肌;颈横动脉的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的肌支;有副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的分支。0.5-0.8寸直刺主要用于治疗肩肘疼痛、骨盆疼痛、落枕、半身不遂。

16,田璇:穴位在乳突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下颌角左右。有耳后动脉和枕神经。直刺0.5-1英寸。主治:头痛、面部肿胀、视力模糊、突发性耳聋、淋巴结核、落枕、喉炎。

17,益丰:位于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处。直刺0.8-1.2寸。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视、牙齿紧闭、面颊浮肿、淋巴结核等症。

18、疖脉:乳突正中时,益风穴与焦太阳穴沿耳轮连线的下1/3与上2/3的交界处为该穴。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和耳后支。平刺0.3-0.5英寸。主治:头痛、耳鸣、耳聋、惊风、呕吐、腹泻、瞳孔异常、视物模糊。

19、颅枕:耳后,沿耳廓方向,义风穴与焦太阳穴连线的上三分之一处与下二分之一处交接处为穴时。平刺0.3-0.5英寸。有耳后肌、耳后动静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联合支。主治:头痛、耳鸣、小儿惊悸。

20、焦孙:当耳尖发际线为洞时。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耳颞神经分支。平刺0.3-0.5英寸。主治:耳鸣、目赤、牙龈肿痛、口干、落枕、偏头痛。

21.耳郭:在面部,耳屏上的切迹在前,下颌髁突在后沿,张口凹陷。局部解剖: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颞浅运动和多条静脉的耳前支通过。张嘴刺0.5-1寸。主治:耳聋、耳鸣、耳聋、头晕、牙痛、颈痛;中耳炎、下颌关节炎等。

22.耳和骨骺:在头的侧面,当鬓角的后缘,平耳根的前面和颞浅动脉的后缘。局部解剖:颞肌、颞浅动脉、静脉、耳颞神经分支及其后面的面神经分支。避免动脉,斜或平针0.3-0.5英寸。主治:头重痛、耳鸣、颌急、颈颌、口腔肿胀等。

23、丝竹空:在脸上,眉毛凹陷的时候。局部解剖:有面神经颧、眶支和耳颞神经分支;眼轮匝肌;有颞浅动脉和额静脉分支通过。平刺0.5-1英寸。主治:头痛、眼皮抽搐、头晕、目赤、牙痛;癫痫、结膜炎、角膜炎、面瘫等。

1.、图雅、彭泽邦、艾陆晶。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2.程包书。简明针灸大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3.高兮妍。中国针灸大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梁·。针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