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义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对当地有什么影响?

参考这里/Liancunte/lcjj8.asp。

/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431

古村落保护性开发模式

古村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村落,是历史时期农村人的民居建筑群落,一般有数百年至数千年的历史。能完整保存至今的古村落多在偏远地区。因为古村落传承了历史文化,是一个遵循民风的聚落。它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赋予了它们更高的旅游价值,旅游成为古村落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乡村旅游。

由于许多古村落历史悠久,设施简陋,在现代生活和旅游开发的冲击下,许多古村落的建筑面临着拆除重建的危险。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会破坏历史文化遗产,还会破坏古村落的整体观赏价值,对古村落的价值和长远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把古村落的保护放在首位,这是古村落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古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之一。

和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样,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关键。古村落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要靠村民自己。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从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受益,找到保护古村落和村民的重点,提高民众对村落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效益可以投入到村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来诸多好处。

[案例1]

“八卦村”的保护与发展

诸葛村,位于浙江兰溪,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之所以叫“八卦村”,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史料记载,诸葛村是诸葛亮第27代孙诸葛师傅根据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个方位形如八卦被八座小山包围,成为外八卦;村庄以“中池”为核心,八条小巷从其中向外延伸,其间房屋呈放射状排列,形成一个内八卦。诸葛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里的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然已经过了几百年,但200多栋房屋和厅堂依然保存完好,“九宫八卦图”的村落格局没有改变,堪称中国古村落和民居的典范。1996 165438+10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村经历了从被遗忘到发展的一系列变化。

1.保护模式的转变

诸葛村为世人所熟知,源于村里一栋楼房的改造。

1991年,诸葛村始建于元代的诸葛亮纪念馆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大公堂

它是诸葛村纪念祖先活动的纪念馆,是诸葛村18馆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由于当时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支付几十万元的维修费。在村民的集体讨论下,成立了“修大庭议会”。理事会由20多名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教师和离退休干部组成。委员会成员无偿工作。他们寄信向在全国各地工作、旅居海外的诸葛后人募捐。同时,村委会动员村民自愿捐款。在理事会的努力下,筹集了654.38+0.80万元,654.38+0.992年完成了大公堂的紧急修缮。

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等人在诸葛村修院时,参观了建德新野村,被同事介绍到诸葛村。看到诸葛村的古村落群还保存得如此完好,存量之大,建筑造型之整齐,结构之精巧,我感到很惊奇。在诸葛村大法庭评议会等一些老同志的帮助下,清华大学20多名师生对诸葛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他们认为诸葛村是中国南方具有地方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古村落,呼吁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于是引起了兰溪市政府的重视,开始了对诸葛村的一系列保护工作。

1992年,兰溪市政府公布诸葛村为历史文化名村,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由市政府、文化局、镇、村干部组成的“诸葛村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将原粮库用来办酱油厂的丞相祠堂还给了诸葛村。

1993年,全国诸葛亮座谈会在诸葛村召开,这是诸葛亮后裔在中国最大的聚居地,得到了研究专家的肯定。诸葛亮的文化挖掘为诸葛村未来主打文化品牌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1994诸葛村成立“诸葛文物旅游管理处”,试行对外旅游开放。管理处由村委会成员主持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独立运作,独立核算。下属“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文物旅游管理处。

1995年,兰溪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96年,12年,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97,“诸葛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保所是由市政府设立的。文保所成立后,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开始对诸葛村的古建筑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档案、制定保护措施。1997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诸葛村保护规划获批。诸葛村的整体保护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2.旅游管理模式的转变

1996,当地政府认为诸葛村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了发展旅游业,改变了诸葛村原有的体制,将诸葛村原有的“文物旅游管理处”接管过来,成立了以当地镇政府为首的“诸葛旅游公司”,交由镇政府管理。

因为旅游公司名存实亡,既没有资产,也没有资金投入,只靠收门票作为资金来源。同时,这些门票收入还得返还给拥有产权的诸葛村。除了办公费用,旅游公司基本没有利润。

对于诸葛村来说,政府对具有原始产权的旅游项目的管理属于自己,这让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产生了一种无助感和不满感,严重影响了村委会和村民保护古建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产权不纯,政府也不愿意投资诸葛村的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维修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的资金大,修一栋老房子的成本比买一栋老房子的成本高好几倍。而且古村落保护开发的投资成本难以被确认为与村集体和村民协调的产权份额,形成固定资产,难以统一投资经营者和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在这种双重作用下,诸葛村的古建筑失去了有效的保护体系,在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被破坏的巨大风险。

经过两年多的多头管理、多方运作,这种管理体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促使当地政府转变观念,认为诸葛村作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以诸葛村为主要管理体制。

1998,政府淡出旅游公司的直接管理,经营权还给了诸葛村。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诸葛村的干部和村民也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诸葛村旅游开发的价值。村干部和村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决定把旅游业作为诸葛村的主要产业来发展。

对于旅游开发的管理,诸葛村采取了“村委会+旅游公司+文保办”的管理模式:

(1)村民委员会与诸葛旅游公司的职能分工如下:两委分别负责村民建房、审批、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卫生管理、村民福利待遇、古建筑维修保护、旅游项目投资、行政事务等。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景区管理、景区管理和推广;

(2)诸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诸葛村委会和村经济合作社管辖的经营企业。公司资产属于行政村经济合作社,村委会也是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会;

(3)旅游公司独立核算,门票收入按比例上缴村集体,村委会(董事会)每年给公司下达一定的经济考核指标;

(4)文物保护管理处是文物保护的领导机构。文物所和诸葛村共同负责古民居的维修改造,以及新房的审批,并对村内房屋的自行维修给予技术指导。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明确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对于村庄来说,产权和经营权的结合使管理更加有效。村里在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分配资金。对于村民来说,建筑的保护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更自觉地保护和维护村庄的建筑和环境;政府通过文保所查看村内建筑的具体保护措施,从宏观层面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

3.乡村环境整治

如果说古建筑是诸葛村发展旅游的硬件,那么村里的环境就是发展旅游的软件,同样必不可少。为了提高自身的旅游价值,诸葛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村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1)全面改善村庄,清理村内水塘,引自来水进村,改造自来水,村内埋三线(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污水管,引污水出村净化。村里的厕所重建了。

(2)改造村内水泥路,利用旧城改造时收集的旧砖、旧石板、红砂岩条进行仿古铺装,恢复了原有的历史面貌。

(3)村里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专职消防队,配备各种消防器材和灭火设备,24小时值班。

对于诸葛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他们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技术指导。通过大量的工作,村庄环境得到了改变,整个村庄景观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4.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在诸葛村的发展中,有一点非常明确:古建筑及其内在文化是诸葛村的价值核心,是旅游资源的来源。只有保护好诸葛村的所有古建筑,弘扬其文化内涵,诸葛村的旅游才有生命力。保护古建筑和文化,就是保护这些建筑景观的完整性,同时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被破坏。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诸葛村首先修复了村里那些因年久失修容易损坏的建筑,先后修复了7个厅堂,50多间房屋。

在维修的同时,尽可能对已经损坏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和复原。

上塘古商业街,建于清中叶,1958左右平整,上面建有建筑物。2001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对上塘古商业街进行修复,拆除地上建筑,重新开挖上塘,恢复了古商业街的古风。村里的肖杰广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一些原有的组件散落在村外或村民家中。通过该村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原始部件,组装后在原址上修复了一个肖杰广场,修复了一座穿心亭和一座死婴塔。

在维修方式上,诸葛村本着“还原历史,不改变原貌”的原则,采取了“以旧修旧”的方式。维修中使用的材料尽可能是民间收集的老木材、老木雕、老木头等旧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修旧如旧”。

古建筑的长期维护,形成了诸葛村独特的建筑体系。村里有一支土生土长的工匠队伍。这些木匠、泥瓦匠、石匠、雕刻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一直在实践中摸索、模仿。他们在继承和发挥祖传手艺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历史时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修缮方法。他们的作品在上塘古商业街修复工程和“三荣堂”整体修复工程中得到了建筑专家的认可。这支施工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对诸葛村的保护和修缮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文化是诸葛村的无形资产。对于通过古建筑开发的旅游来说,文化的发挥将为旅游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对此,诸葛村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该村恢复了每年4月14日和8月28日的传统祭祖活动,以及板凳元宵节。以诸葛亮家族文化、中医文化、廉政文化为载体,全面展示和宣传了诸葛村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诸葛村的旅游价值,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5.村民与古建筑矛盾的协调

在村里的古建筑维修中,村民和古建筑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不习惯住老房子,村民也不愿意花大价钱修缮老房子。对于这些矛盾,村委会采取了几种方式来处理:

首先,村委会与户主协商购买房屋。产权归村集体后,由村集体出钱维修。

二是村集体对经济条件不好,维修确实有困难的住户,给予一定的维修补贴,帮助他们维修房屋。

第三,对于一些虽为几户人家所有,但维修资金难以统一分配的房屋,以及濒临倒塌的房屋,村委会将采取强制维修。要求户主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对危房进行评估后再进行紧急修缮。紧急修缮费由村委会垫付,修缮后的房屋使用权归村委会。五年内户主缴纳维修费后,村委会返还使用权。超过五年后,村委会将维修前评估的房价支付给户主,产权归村委会。

对于居住面积不够或者老房子确实不宜居住的村民,村里安排他们在新区建房。但在审批宅基地前,必须与村委会签订一份老宅保护合同,约定在新房建成和迁出前后,仍由村委会承担老宅维护责任。如果老房子没有得到保护和维护,遭到损坏,村里有权强行将其收归集体保管和使用。

村集体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积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该村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规定村民破坏本村古建筑、文物及村庄环境的,村委会终止其家庭所有福利待遇;同时,该村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每年春节由村里印制带有《文物法》相关条款和村规民约的挂历,发放给村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宣传作用。

6.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适度开发后。诸葛村也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改造。通过集体租用村庄周围山坡上的村民自留地,种植了樟树、松树、桃树、梨树、银杏、木槿等中药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涌入和村民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了诸葛村的旅游附加值,也促进了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化休闲型的逐步转变。

[案例2]

打造“皇城相府”品牌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的樊川峡谷,是一个只有700人的小山村。皇城村的名气,得益于村里的皇城祥符。故宫是《康熙字典》首席读本、文渊阁大学士、吏部高官、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建筑。内城由陈廷敬的叔父陈昌在明朝崇祯仁武年间(1642)修建,外城由陈廷敬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修建。祥符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精华,依山而建,顺势而为。

皇城村的旅游业发展始于上世纪末。

在发展旅游业之前,皇城村的产业主要是煤炭,地下资源的开采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坐落在村子边缘的皇城相府,以前只是作为村民的普通居所。随着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皇城村开始意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受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启发,他们意识到村里的皇城相府是一种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

为了确认皇城的价值,村支书张家声带着《康熙字典》、《吴婷文编》等书籍进京请教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经过一系列努力,1997 65438+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皇城村,在这里召开了“清代著名人物陈廷敬学术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对该古建筑群及其主人陈廷敬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皇城相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认为其极具开发价值。

随后,1998-10,在洛阳召开的“清代著名人物陈廷敬与皇城古建筑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皇城相府的价值,同时拉开了皇城村旅游开发的序幕。

确定皇城祥符的旅游价值后,村里开始为祥符开发旅游。

发展之初,困难重重。那时候村民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处于非常保守的状态,尤其是住在祥符的。他们不愿意因为旅游开发搬出祥符,不希望自己习惯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一些村民对旅游开发感到不解,甚至反对。

针对这种情况,皇城村正在认真做村民的工作,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旅游发展的利弊。同时,村里还组织部分村民参观省内、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文化旅游景点。从山村走出去的村民,看到了其他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村里的细致工作下,村民的思想得到了理清,对旅游业的发展路径有了认可,开始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为转移祥符村民,村里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现代民居120余套,妥善安排了村民搬迁。随后,该村开始对祥符进行全面修缮,同时对祥符的文物价值和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在修复工作的同时,皇城村积极联系相关部门,成立了皇城古文化研究中心、皇城相府管理处、皇城相府旅游公司等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全面启动旅游产业。

因为“藏在深巷里久了”,外界对皇城村旅游的启动并没有太多关注。但是2001,皇城村抓住了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让皇城相府名扬天下,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这个机会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2001年,村里得知大型电视剧《康熙王朝》即将开拍,村领导觉得是个好机会。他们受到了其他地区旅游发展经验的启发,影视剧中出现的旅游景点大多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大大提高旅游地区的社会知名度,对旅游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故宫作为康熙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影视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借剧宣传”是一个绝佳的对外宣传机会。

村里做出参演该剧的决定后,立即联系了剧组,说明了皇城村和该剧的历史渊源,以及皇城村参与拍摄的愿望。由于当时电视剧已经拍摄完毕,剧组表示如果要达到皇城村提出的拍摄宣传要求,需要300万元作为剧本修改及相关拍摄宣传费用。

对于皇城村来说,30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是否进行这项投资,村领导经过反复考虑,权衡了资金投入和预期产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推敲,他们最终认为电视剧《康熙王朝》是帝都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300万元的投入不仅会带来旅游利益的增长,还会对帝都宰相的社会影响力产生持久的作用。最后,他们决定花300万元参与拍摄。

于是,在皇城村的努力下,历史文化名人陈廷敬成为了这部历史巨作中的重要角色,皇城相府也成为了电视剧拍摄的外景地。正如皇城村所料,《康熙王朝》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深受观众青睐,剧中独特的皇城相府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宣传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如期而至。2002年,皇城村迎来了张扬的回归,前往皇城相府的火景不断。当年,他们接待游客25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700多万元,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仅“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高峰就达8000多人。皇城已成为晋东南的旅游热点。此后,皇城村的游客数量一直处于高位状态,康熙朝的影响一直持续。

看到了有效宣传的皇城村,在康熙朝之后几度出招,带动了《我所知道的鬼兵》《契丹皇后》等影视剧在皇城的拍摄。2003年8月,皇城村买断了河南洛阳至山西嘉丰的7520/7517次列车的冠名权,将列车命名为“皇城祥符”。这一系列的宣传手段不断扩大了皇城相府的社会影响力,皇城相府也越来越为游客所熟知,因此皇城相府的旅游发展迅速。

从皇城村打造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城村的文化传播意识、宣传意识和营销意识是皇城相府迅速被社会接受的重要原因。皇城村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呈现,加深了皇城宰相的社会印象和观感。强有力的宣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的营销意识让皇城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启示】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拥有古村落资源是前提。中国各地都有风格各异的古村落:安徽、江西有徽州古村落,自然古朴;分布在陕西、西北风格淳朴的古村落;分布在浙江、江苏的水乡古村落;分布在山西的北方大院建筑;分布于福建、广东的岭南古村落;分布在川渝地区的西南古村落;分布在云南的南诏古村落群;湘黔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各具特色,历史文化价值高,都具备保护性开发的资源条件。

从古村落发展的案例可以看出,古村落从被遗忘到举世瞩目,实现其保护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价值认知

在诸葛八卦村和皇城村的发展过程中,从隐于闺阁、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都有一个相同的变革推动因素:获得价值认同。这种认同既包括专家学者视角下的历史、文化等学术价值的认同,也包括游客对古村落景观、品味等旅游价值的认同。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古村落只是一个熟悉了很久的房子,是一个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对于外界来说,那些历经沧桑的椽子瓦片,有着独特而珍贵的价值。专家学者的鉴定,游客对古村落的感知和宣传,古村落的主动宣传,搭建了古村落与外界的桥梁,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2.保护是前提

要实现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古村落的保护。古村落中的建筑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将永远消失,因此没有长期的开发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古建筑的保护,切忌急功近利。在保护方式上,既要遵循国家相应的保护法律法规,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环境和条件的道路。

3.规划是先导

规划对古村落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在发展中,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规划体系,明确的规划体系会形成相应的保障体系,约束盲目发展,避免短视行为。通过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村庄哪里可以发展,哪里不能动,把保护、修复、发展结合起来。在规划古迹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当地自然景观的开发,避免盲目开发对古迹的破坏。

4.村民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村民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落的发展。由于宗族观念和传统文化,自给自足、重农抑商等一些观念使得村民对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持排斥态度,这将对古村落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改变村民观念的工作中,要善于说服而不是强行改变。皇城村发展旅游之初,湘府还住着不少人家。有些人想不通,怎么让他们搬到新村,把老房子腾出来发展旅游。对此,村里组织部分村民到省内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北京故宫等地旅游。通过所见所闻,这些村民彻底转变了观念,重新认识了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开始积极配合村里发展旅游业的工作。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游客来到古村落,在享受古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旅游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也是游客对古村落之旅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基础卫生设施的缺乏,住宿餐饮服务的不完善,将无法留住游客。完备的基础设施将提高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满意度,有利于古村落旅游的长远发展。

6.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在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中,资金是一个制约性问题。政府提供的保护资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往往是杯水车薪。在这种形势下,古村落可以借助社会资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再利用的收益可以返还给这部分资金,可以使古村落的保护走上良性可持续的道路。

在诸葛村的发展过程中,古建筑维修保养资金的缺乏一度是他们非常头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来做。一方面,他们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获得资金保证了诸葛村的早期保护和发展,诸葛村得以突破资金障碍,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7.解决古民居保护与村民住房需求的矛盾。

住在古宅里的村民大多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对住房的要求也更高。对于这一矛盾,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村民改善生活和生活条件的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

对于村内古民居条件较差的,可以允许村民在保护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装修内部,改善居住条件。对于村内居住条件紧张、住房供应能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建设新村,适当转移古村外的古村居民,解决村民住房需求矛盾。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争取政府等部门的支持。

8.无形资源也要重视。

古村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有形建筑和文物,还在于其丰富的无形的乡村文化和人文资源,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充分发挥有形物质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无形文化价值,将增加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增强吸引力。

9.市场业务活动

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是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的开发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古村落旅游的繁荣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推动,恰当的营销宣传会极大地促进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借助影视剧,皇城村让皇城相府声名鹊起,诸葛八卦村也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他们都挖掘了村子最独特的一面,通过市场推广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提高了公众认知度,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些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的价值将与日俱增。所以,那些拥有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村落,应该高度重视自己的宝贵资源,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即使因条件限制不能马上发展,也要积极保护,可以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成熟再转化其宝贵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