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莲简介
总结出吴茱萸是黄连的炮制品,方法是吴茱萸。黄连在唐代就已加工。参见“千金方毅”。毛莨科植物黄连、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三角叶黄连[1]。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脾、胃、肝、胆、肠。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湿热饱胀、呕吐、吞酸、泄泻、黄疸、高热、心火亢盛、失眠、心悸不宁、血热呕吐、目赤牙痛、消渴等症。外用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吴茱萸颜色深黄,味苦,吴茱萸微辛。吴茱萸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郁,主要通过清气、散湿热、散肝胆郁[1]。
3吴玉莲的加工方法唐代有润、切、煮(炒)法(前进方毅)[1]。
宋代的加工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沿用唐朝的油炸方法外,还有微炸(太平方)、焦炸(姬伯方)、炭制(方食在方)、酒炸(扁鹊)、酒蒸(丹溪新法)和姜炸(招待所保留方)。
到了元代,又增加了局部油炸(“丹溪心法”)和厕制(“原机揭示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小苏打制、干漆制(孟儒)、山茱萸益智制(本草纲目)、黄土姜酒蜜制(本草)、胆汁制、炒槐花制(镜月全书)、酒罗布麻制(补万病回春)。阐述了其炮制的目的,如“黄连入少阴心经之手,为治火主药;治脏之火,则用之;治肝胆之火,用猪胆汁炒;治灼热之火,研盐水或芒硝调水炒;治湿热之火,用山茱萸汤煸炒;治瘀血阻滞,用干漆粉炒;治积食之火,宜碾黄土调水炒”(本草纲目)[1]。”白痢炒山茱萸,红痢炒湿槐花,去槐花”(初醒翟广笔记)[1]。
目前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吴茱萸炙[1]。
黄连片的制备方法:取原药材,去杂,水洗,润透,切片,干燥,过筛去杂;或者及时捣碎[1]。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如下: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将煎液与黄连片混匀,微闷。药液耗尽后,放入煎药容器中,用文火加热,煎至干,取出放凉,筛去杂物[1]。
每100kg黄片用吴茱萸10kg[1]。
4.吴茱萸黄色斑块为不规则薄片状或碎片状,周边暗黄色粗糙,残留丰富的细须根,片面黄色[1]。坚硬,略带气体,极其苦涩[1]。
吴茱萸颜色深黄,味苦,微辣吴茱萸[1]。
5.吴玉莲质量要求黄连总灰分不得超过5.0%,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 HCl)计,小檗碱含量不得低于3.6%;吴茱萸总灰分不得超过4.0%[1]。
6黄连的性味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黄连味苦、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中医大辞典: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
中华本草: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本草纲目》:“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李:微寒。”
草药汤:“从少阴经开始。”
《本草舒舒》:“始于少阴、阳明,足以少阳、厥阴、阳明、太阴。”
本草释义:“入少阴之足肾经、手心经。
7黄连的功效与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疮毒如湿热胀满、呕吐、吞酸、腹泻、黄疸、高热昏迷、心火亢盛、失眠、心悸、吐血、目赤、牙痛、消渴、痈肿。外用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长于清火。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甚至清胃止呕。用于寒热、湿热痹阻、痞满呕吐。
吴玉莲抚慰肝脏和胃停止呕吐。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中药加工;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胀满、呕吐、泄泻、黄疸、高热昏迷、心火过盛、失眠、血热呕吐、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用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黄连解毒汤(正宗手术)治疗热毒、高热烦躁、痈疖;清瘟败毒饮治疗气血烧伤(“痱子”);白头翁汤治疗热痢泄泻(伤寒论)[1]。
酒炒黄连,可诱导药升,缓其寒,清头目之火[1]。如黄连瓜蒌丸(证治标准)[1]用于治疗眼睛肿痛、口舌生疮。
姜炙黄连可解除其苦寒性,增强止吐作用[1]。例如,香姜散用于治疗湿热痹阻、胃不和、呕吐和腹泻;玉莲丸(川药标1983) [1],用于治疗胁痛、嗳气、吞酸、腹泻。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性,使黄连寒而不郁,主要通过清气、散湿热、散肝胆郁[1]。如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济方菊)[1]用于治疗内阻郁滞,胸膈胀满,胁肋胀满或泄泻脓血。
中医大辞典:黄连有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功效。治疗热毒、伤寒、实热烦躁、恶心、菌痢、热泻腹痛、肺痹、呕吐、痢疾、失血、止渴、营养不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目赤、口疮、痈、湿疹、汤火。
中药: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高热、烦躁、谵妄或呕吐,热毒迫血冒进,湿热胸闷、泄泻、痢疾,心火过盛,心烦失眠,胃热或饥饿呕吐,肝火目赤肿痛,热毒溃疡,疔疮黄疸,牙龈肿痛,口耳生疮等。
神农本草经:“主热致目痛,眼角流泪,视力提高,腹痛泻肠,妇人肿痛于阴。”
本草经注:“解巴豆毒。”
《名医录》:“治五脏寒热,久排脓血,止渴慌,去水骨,调理肠胃,利胆治口疮。”
《药性论》:“杀小儿疥疮,目暗痛昏,平肝清热解毒。”
《本草纲目》:“夫子瘦,气短。”
《日华子本草》:“治五株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增肥止血,并发疖子疥疮,盗汗,天热蒸猪肚成丸,治小儿疳积。"
《任斋知止方》:“可以祛邪血。”
《珍珠胶囊》:“泻心火,使心胀。”酒炒,酒泡,脖子上。"
王:“主心病逆旺,心积。”
《本草补》:“姜汁炒,辛味散热。”
《本草纲目》:“解除因服药而产生的烦闷和轻度粉毒。”
新版本草:“止呕吞酸,止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躁消饱胀。”
《本草纲目》:“治痈、痈、疥疮、酒醉、胎毒。”杀死章鱼。"
8加工功效吴玉莲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湿热满盛、呕吐泄泻、黄疸、高热眩晕、心火亢盛、失眠、血热呕吐、目赤吞酸、牙痛、口渴、痈肿疔疮;外用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如黄连解毒汤(正宗手术)治疗热毒、高热烦躁、痈疖;清瘟败毒饮治疗气血烧伤(“痱子”);白头翁汤治疗热痢泄泻(伤寒论)[1]。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性,使黄连寒而不郁,主要通过清气、散湿热、散肝胆郁[1]。如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济方菊)[1]用于治疗内阻郁滞,胸膈胀满,胁肋胀满或泄泻脓血。
9 .黄连炮制的研究。黄连。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粉防己碱、药根碱、甲基黄连碱、木兰脂素等[1]。
9.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说明黄连要在低水温下切制,尽量减少在水中的浸泡时间,否则会失去药效[1]。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成分在切割过程中的损失,经常将黄连捣碎[1]。
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的含量无明显变化[1]。但也有报道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炮制可以提高小檗碱在水中的溶出率[1]。黄连生品中小檗碱的溶出率为58.17%,酒制、姜汁、吴茱萸的溶出率约为85%,说明炮制促进了汤剂中小檗碱的溶出率[1]。然而,一些报告与上述结论不同。认为吴茱萸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比黄连水煎液低8.68%,小檗碱低65,438±09.35%,巴马汀低3.45%,与吴茱萸汁炮制后黄连寒凉的传统认识一致。黄连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碱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黄连炭。但黄连用酒勾兑、晒干后,盐酸小檗碱的含量高于其他炮制品和加热酒制的生品。不同量白酒和黄酒炒黄连对盐酸小檗碱含量影响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生品。酒焙品中微量元素Mn、Ca、Zn的煎出率也明显高于生品[1]。因此推断黄连中生物碱的含量和溶出速率受乙醇用量和加热温度的影响[1]。
黄连在加热过程中能生成一种红色的黄连素生物碱——黄连素[1]。生药加热至130℃,1小时,或180℃20分钟,其含量随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小檗碱相应减少[1]。加热还可以改变粉防己碱和药根碱的结构[1]。建议研究加热与黄连品质变化的关系[1]。
9.2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小檗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具有解热、抗炎、抗溃疡、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1]。黄连经酒、姜汁、吴茱萸汁炮制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且均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前所未有的抑制作用[1]。此外,姜汁黄连炮制品对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增强,且优于其他炮制品[1]。
10吴茱萸的贮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