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口方法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漱口的由来5漱口的操作方法6漱口的适应症6.1舌下6.2牙痛6.3牙痛6.4口疮6.5口臭6.6慢性咽。炎症7注意事项8参考文献附件:1具有漱口功能的穴位2具有漱口功能的方剂3具有漱口功能的中成药4漱口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漱口1拼音hán shù fǎ m:

2漱口的英文参考方法【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药术语(2013)]

3.总结漱口的方法作为中医的名称。是指用适当的药物冲洗咽部和口腔的治疗方法[1]。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腔和咽喉疾病。该方法通过药汁与口腔和咽喉粘膜的直接接触,具有清热解毒、去疮除秽、去腐生脓、清洁口腔的作用。

4漱口法的起源漱口法的起源更早,隋?晁的《病源分期论》提出,饭后漱口可以预防龋齿。唐?王导在《外台秘笈》中提出“漱口用盐水”。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的发展,这种方法也不断发展,逐渐从单纯用于口腔卫生,发展到治疗一些口腔和咽喉疾病。清代吴尚贤在《李冷篇文》中记载了9个漱口水方,用于治疗牙痛、鼻衄、舌痛、喉炎、烂喉等。

5漱口法操作方法:用温水(稀释65,438+0 ~ 2倍)将淡盐水、茶水或适当药物稀释成稠汁,漱口。病情轻的患者一天3 ~ 4次,病情重的患者5 ~ 6次。漱口后可配合适合病情的外吹药物。

6漱口是该病的主要适应症。6.1舌及舌含漱汤(中医外治法纲要)木贼30g,水300ml,煎服含漱,每日数次,3天为1疗程。凉血止血的功能。适应症:舌炎。

6.2牙痛1。骨皮汤(《齐放雷编》)鲜骨皮适量,洗净,去皮,用石器捣碎,河水半碗,井水半碗,在骨皮中浸泡片刻,用水冲洗,口热吐之。功能滋阴清热。主治:虚火牙痛。

2.风火牙痛方(中草药外治法选方)露蜂房9g,野菊花9g,薄荷叶9g,白芷6g,川椒2g,用清水300ml煎至剩汁约200ml,过滤,微温后,取适量漱口,每1小时一次。具有祛风清热的功效。主治:风火牙痛。

3.风寒牙痛方(中草药外治法选方) (各6克)、阿莎丽、露蜂房、丁香(各6克),将上述药材放入砂锅内,加清水300毫升,文火煎至汁约200毫升,过滤后装瓶备用。每次用适量温药汁冲洗。功能祛风散寒。主治:风寒牙痛。

6.3牙痛1。毛化石漱口液(中医杂志1984;25 (3): 9)白茅根30克,鲜白茅根80克,瓜蒌15克,石膏45克。先将石膏煎半小时,再加入其他药物,水煎取汁450毫升,凉后冲洗,每日1剂量,4-6次,1 2-6天。凉血止血的功能。【主治】胃火上蒸蠓。

2.大黄骨汤(陕西中医1983;4(4):密封4)大黄炭90克,枸杞皮150克,水1000毫升,浸泡2小时,煎煮15分钟,取药液;加入500ml水,煎10分钟。合并两次煎液,过滤,得到约600ml滤液。加入200毫升醋,搅拌均匀。每天漱口3 ~ 5次,每次40 ~ 50ml。清热凉血的功能。适应症:牙龈出血。

6.4口疮双黄连(新中药1983;黄连5克,黄柏、乌梅各10克,芒硝5克。将前三味药煎两次,去渣,加芒硝,溶解后勤漱口,每日10次以上。清热泻火。主治:胃火引起的口疮。

6.5口臭1。简单漱口(经验方)广藿香、飞机草、香薷、细辛,可选盲目加水150ml,炒凉,不定时冲洗。功能香味,健脾祛湿。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口臭。

2.三香堂(中医杂志1984;5 (6): 60)木香原木,丁香6g,藿香12g,葛根30g,白芷12g,每日1剂,冷水煎服,不宜久服,漱口数次。功能健脾化湿,清胃热。适应症:各种类型的口臭。

6.6慢性咽炎玄地黄银燕(中国民间疗法)一生日志15g玄参和大青叶。把药拿过来用水煎,放凉,含在嘴里喝一口,停漱口半分钟,再喝第二口。如此反复几次,可以连续使用,直到痊愈。功能滋阴清热,利咽。适应症:慢性咽炎。

7注意事项漱口液不宜过热,以免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