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疟疾简介
中医疟疾是这种疾病的名称。参见《太平盛慧芳》卷74。《黄帝内经·苏文》称疟疾和肺结核;《金匮要略》指的是疟疾。俗称荡秋千。疟疾是指被疟原虫、疟疾病毒或风、寒、夏、湿感染,表现为寒热、头痛、多汗、偶有间歇、反复发作、长期受威胁下出现肿块的疾病。大多在夏天和秋天。发作时寒热交换称为“正疟”;但冷而不热的叫“疟疾”;但热不冷而被称为“疟疾”;发烧感冒称为“温热疟疾”;在岭南因寒热不清而被称为“疟疾”。在长期疟疾威胁下出现肿块的疟母,称为“疟母”除了辨证用药外,常可用常山、草果、舒漆、青蒿治疗疟疾,也可用针灸、穴位贴敷。针刺治疗间日疟既能控制症状,又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严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中的疟疾大多属于阳性疟疾的范畴,有时也像温热疟疾。疟疾的定义《中医术语》(2004):疟疾是指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过去寒热,偶有间歇,反复发作,长期处于威胁下肿胀。中医术语(2010):疟疾是指由疟原虫、疟疾病毒或风、寒、夏、湿感染引起的疾病。以前是忽冷忽热,有时还会反复发作,长时间威胁下有硬块。古人讨论,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疟疾。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疟疾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疟疾和刺疟的文章。对疟疾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及针灸治疗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经对疟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疟疾是古代医书中对传染病最详细的记载。黄帝内经疟疾篇指出疟疾是由疟疾引起的。有“疟气随经络下沉而变薄,故应做卫气。”大部分是“短时间写的”,也有日常作者。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疾始于头发,伸展开,瑟瑟发抖,腰脊柱疼痛,感冒退了里外发热,头痛如破头,渴冷饮”。根据实寒热的不同,有寒疟、暖疟、疖疟。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黄帝内经》指出:“疟疾先治则可治,过则不合时。”《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疗疟疾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
具体可参考百科词条:疟疾[最后修订于2018/9/3 22:43:32 * * * 14186]。以下结果自动匹配,不排除无关内容。请自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