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介绍
2英文参考大麦发芽果【湘雅医学词典】
水果部落德国[21世纪科技双语词典]
德国中医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德国大麦[中医术语审查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概述麦芽是中药的名称,出自《本草纲目》[1]。它是通过发芽和干燥禾本科大麦的成熟果实得到的[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记载了该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拉丁名称大麦德国(La)(中药术语(2004))
5英文名德国大麦(中药术语(2004))
6麦芽又称小麦分蘖和大麦芽[1]。
7源大麦的颖果是通过发芽制成的[1]。
8性味甘平[1]。入脾胃经【1】。
9主要功能是促进消化,清除积食,恢复乳汁[1]。
1.治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嗳气吞酸[1]。
2.治疗断奶期间乳汁郁积胀痛[1]。煎煮:9 ~ 15g(60 ~ 120g)[1]。
3.治疗急慢性肝炎的胁痛厌食[1]。生品磨成糖浆衣服[1]。
10化学成分麦芽含有淀粉酶、转化酶、脂肪酶、朊病毒等酶类[1]。还含有大麦碱、甜菜碱、胆碱、腺嘌呤、氨基酸、细胞色素C、维生素B、D、E、磷脂、麦芽糖和葡萄糖[1]。还含有防霉有效成分(Hordatine)A和B)及其糖苷[1]。
11的药理作用。大麦芽胍A和B都具有抗真菌活性。大麦芽碱的药理作用类似于麻黄碱,是一种支气管扩张药,具有辐射防护作用[1]。麦芽不要烤焦,以免淀粉酶活性下降太多[1]。
12药典标准麦芽12.1称为麦芽。
迈亚
麦芽
12.2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后的加工品。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待芽长到5mm左右时,在阳光下或低温下晒干。
12.3特性本品为纺锤形,长8 ~ 12 mm,直径3 ~ 4 mm..表面淡黄色,背面被外稃包围,有5条脉;腹面被内稃包围。去除内外稃后,腹面有1条纵沟;基部胚根产生芽和须根,芽呈针状长条,长约5mm。有几根须根,细长弯曲。坚硬,白色部分,粉状。气微,味微甜。
12.4鉴别(1)本品为灰白色。淀粉粒单圆形,直径3 ~ 60微米,脐点为人字形或裂隙状。稗草外表皮的长细胞和两个短细胞(栓塞细胞和硅质细胞)交替排列[3];长细胞壁厚,深波状紧密弯曲,短细胞圆形,有稀疏的壁孔。麦芒的非腺毛细管长且断裂;稗草表皮的非腺毛壁薄,长80 ~ 230微米;鳞片无腺,壁稍厚,长30~110 μm..
(2)取本品粉末5g,加无水乙醇30ml,超声处理40min,过滤,滤液加50%氢氧化钾溶液65438±0.5ml,加热回流65438±05min,冰浴冷却5min,用石油醚(30 ~ 60℃)振摇提取3次,每次65438±00ml。另外,取5克麦芽对照药材,用同样的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ⅵ b)试验,分别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制成条带,以甲苯氯仿乙酸乙酯(10: 10: 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然后以甲苯氯仿乙酸乙酯(10: 10: 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喷入15%的硝酸酒精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清晰,置于紫外灯下(365nm)。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颜色相反的荧光斑点。
12.5检查12.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3.0%(药典2010版附录ⅸ h第一法)。
12.5.2总灰分不得超过5.0%(药典2010版附录ⅸ k)。
12.5.3发芽率取本品10g,按药材取样方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ⅱA)取两个对角样,检查发芽粒数和总粒数,计算发芽率(%)。
本品的发芽率不得低于85%。
12.6麦芽饮片12.6.1炮制12.6.1麦芽去杂。
12.6.1.1相同药材的特征、鉴别和检验。
12.6.1.2炒麦芽取净麦芽,按炒麦芽的方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二D)炒至焦黄,放凉,筛去灰分。
本品外形如麦芽,表面呈褐色,偶见焦斑。有香味,微苦。
12.6.1.2.1检查水分含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12.0%。
总灰分含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4.0%。
12.6.1.2.2相同药材的鉴别。
12.6.1.3焦麦芽,洗净麦芽,按清炒法(药典一部2010版附录二D)炒至焦黄,冷却,筛去灰分。
本品形似麦芽,表面呈褐色,有焦斑。它有一种烧焦的香味,味道有点苦。
12.6.1.3.1检查水分含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10.0%。
总灰分含量与药材相同,不得超过4.0%。
12.6.1.3.2相同药材的鉴别。
12.6.2性味与归经甘平。脾胃经。
12.6.3功能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溢胀痛、妇女断奶、肝郁胁痛、肝胃胀痛。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厌食,乳汁不通。炒麦芽行气,促进消化,回奶。对于消化不良,妇女断奶。焦麦芽有助于消化和停滞。用于消化不良和腹胀疼痛。
12.6.4用法用量10 ~ 15g;将牛奶炒60g。
12.6.5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防止虫蛀。
12.7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