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春节的作文
春节饮食风 春节饮食风俗漫谈 主讲人: 主讲人: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 徐兴海 (2007 年 2 月 22 日) 春节是个什么日子,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有个外国诗人说: “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么?”他所热切期待等待的就是这个春天。春节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腊梅花已经开了,很快就要春花烂漫,万紫千红总是春。三阳开泰,春节预示阳 气涌动,万物复苏,春天带来了东风,东风化雨,春雨润物细无声。成语说“春 风得意” ,正是唐诗所描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诗人的心情和 大家是一样的,那就是春风拂面,那就是春意盎然,那就是春风满面。春节是一 个团圆的节日,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够勾引得大家,不辞千辛万苦,不远万里,不 顾旅途的劳顿,几乎是不顾一切的,回到家,团团圆圆。春节真好,可是它是怎 么来的呢? 一、春节和年的来历 春节和年的来历 和年 我这里用了两个概念,那就是“年”和“春节” ,有人问:年不就是春节么, 明明是一个概念,你为什么说是两个概念呢?确实的,现在的年和春节已经是一 回事了,可是原先并不是一回事,年和春节直到 1912 年才合为一体,这就需要 说明一下春节的来历。 1、 年的来历 、 什么是年?有两种说法。先从文字上来解释。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里已有年字,这说明了年的古老,年的重要。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从字 形就可以知道这个字所表达的意思。 此字为“年”,字形为人头顶谷物,表示收成。年,后来表示一年的时间。年 1 是甲骨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受年”是甲骨文常见的成语,表示全年的谷 物丰收。甲骨文中还有“求年”的记载,就是祈求好的收成,这就是后来“祈谷之 祭”。甲骨文仅仅有几千个字,词组还不多,大家知道古文中主要是单音词,可 是由年所组成的词组已经这么多,这不是已经说明年十分重要,为什么呢?这个 问题我们后面要讨论。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汉代人许慎写的,他说:“年,谷熟 也。”《说文解字》里的字是篆字,篆字写作“千禾”,也是一个象形字:上面 是禾,沉甸甸的谷穗垂下来;下面是千,千是多的意思。春秋中也有“大有年” 句。 归纳一下,第一种说法是说,年是谷物成熟,后来引申为时间单位,一年。 又指年节。 第二种说法是一个传说。是说“年”是凶恶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腊月三 十晚上便出来噬人。 人们为了免遭伤害, 就把肉食放在外面, 等“年”出来食肉时, 就穿上红衣服,点上火把,合力围攻它。等“年”逃走,人们就相互道喜。这样年 复一年逐渐演变,每逢过年,人们就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看来“年”最怕红色、 火光和炸响。 第二种说法仅仅是传说,从来没有人见过“年”,也没有人把它描绘下来。 所以第一种说法接近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那就是说, “年‘是人们用来乞求丰 收的日子。也就是说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为了乞求丰收才过年。 传说从轩辕皇帝时起中国人就开始过年,年的习俗已经有几千年了。“年” 成为计时单位,相传始于黄帝,采用的是“干支”法。到了夏商时期,采用了太阳 历,它以月亮缺一周期为一月,不见月亮的那一天叫“朔”,朔就是初一;月圆的 那一天叫“望”,望为十五。月的开始,就是从朔日的子夜算起。正月的朔日从子 夜起,也是一年的开始,所以,又叫元旦、元朔、元日、元辰、元正。元是人头, 有开始的意思。朔,也是开始的意思。这就是夏历记年。夏历是农历记法,是从 汉武帝到清朝末年。 2、春节的来历 、 再看“春节”两个字。 “春”字属草字头,象征着万物发芽,又随“日” ,说 明春节这个节日的确立与太阳的运行有关,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角度确定的。 “节” 是竹节,竹子是一节一节的。这里的节,是打结的意思,古人结绳纪事,就是用 绳子上的结, 和结的大小表示不同的事情, 把它记下来。 春节的节, 就是打个结, 2 整理一下,注意一下,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春节的确立,也说明中国古代的 农业经济形态,春节是一个和农业关系密切的节日。 但是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年是年,春节是春节,不是一回事。那么春节是 什么时候呢?我国古代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那么年是怎样变成春节的?把过年改为“春节”是近百年的事。数千年来,我 国虽多次改革历法,但一直采用农历。直到1912年初,孙中山宣布中国改用 阳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阳历的1月1 日称为“元旦”, 是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第一届全 体会议决定的,同时,也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也就是说,1949 年以 后,年才和春节合而为一了。 中国古代节日的建立,需要四个条件,那就是天候、物候、气候,还有人的 需要。所谓天候,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到了某一个位置;所谓物候,就是万物的 生长;所谓气候,就是温度。其实为什么要有一个春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 为要进行祭祀,祭祀什么呢?中国远古的时候每年都要进行“腊祭”“腊”是什 。 么呢?是年终的时候所有神的总称。 为什么要祭祀神呢?因为古人认为一切都是 神给的。也因此规定了一系列的仪式,有一系列的规矩。祭神如神在,要给他贡 献,贡献好吃的。神吃完了,剩下来的,人才能享用。当然,供奉神灵、祖先的 食品最终还是被凡人享用, 祭神和娱人融为一体。 祚肉就是祭祀后的肉, “赐祚” 、 “继祚”因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所以说,年的建立最直接的原因是祭祀,腊祭。腊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 什么就开始有了讲究。 二、中国古代饮食风俗 中国人的年是从立春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国古代春节的饮食风俗 是怎样的?不同的地方春节吃的一样吗? 1、 立春。 、 立春。 立春标志着农耕的开始。要介绍春节饮食就得从立春开始。 古代的春节其实从“立春”就开始了。 今年的立春在 2 月 4 日是中国传统的“立 春”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是重要的岁时节日。 “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立春时节,中国气温开始回升,大地 3 回春,一年的农事活动重又开始。 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岁时记载。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则可以追 溯到3000年前。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 日,天子开始斋戒,“立春”这一天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 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恩德于万民。后来,“迎 春”仪式逐渐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使“立春”的民俗相当丰富。 比如鞭打春牛的习俗在中国以 鞭打春牛也称“打 农耕为主的地区曾长期流传。 春牛是泥捏纸糊的, 也叫“土牛”。 春”,不但有告别冬季抓紧春耕的寓意,还表现出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 此外,民间在立春之日还要喝春酒,吃春饼。 《诗经》里就有“为此春酒” 的话,说明喝春酒的习俗有几千年了。春饼是荷叶饼,一种烫面薄饼。是用来卷 菜吃的。 一方面是品尝新鲜的蔬菜, 也是为了防病。 这个风俗从唐代就开始有了。 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咬春”的习俗,即吃个生萝卜消食防病。 怎么个吃法?分为 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京津一带及山东,是生吃囫囵萝卜。明代有 文献记载,京城无分贵贱皆嚼萝卜。而清代的京城吃的是水红萝卜。在山东临沂 地区, 立春这一天, 人人手拿一个生萝卜, 待立春时刻一到, 喀喳一声都咬下去, 岂不是很有意思? 为什么要吃生萝卜?有什么样的含义?第一,萝卜生克熟补。第二,人们认 为,吃了萝卜可以消春困,消除睡意。第三,京津一带的人认为立春萝卜有增强 生育能力的功效。 《天津志略》“妇女等多食紫萝卜,谓为‘子孙萝卜’” : 。 关于立春食俗,不光是汉族重视“立春”,白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 时节日,并有自己的特殊民俗活动。在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也有过“立春”的习 俗。 2、祭灶 、 饭都是考炉灶烧出来的,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比灶神更为贴身更为重要的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北方吃坨坨馍,就是烧饼。 3、除夕 、 除夕晚上,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除夕晚上的菜肴十分丰富,有 条件的家庭都要做 12 道貌岸然菜,象征一年的 12 月,有的菜的品种还要多。有 些菜还有象征意义。如鱼象征吉庆有作,吃鱼时要将鱼头留下,意为“有余头” 。 芹菜象征一年之中要勤快; 葱象象征聪明; 蒜象征一年之中会计算; 青菜、 韭菜、 4 粉条等合煮,称“长命菜” ,全家老小都要吃一点。 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这是人们盼望在新的一年里,合家欢聚,团团圆圆,生活甜蜜蜜,一年更比一年 好。 4、正月 、 为什么把春节第一天叫正月初一,为什么不叫一月?这个“正”字怎么念转 了音? 在中国古代, 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 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说,商朝把夏朝规 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 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 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 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他们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 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 那么正月的“正”字, 就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 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赵之珩解释说,到了秦代,因秦始 皇姓赢名政, 他觉得“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 说是犯了忌讳, 就下令把“正 月”读作“正(征)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爆竹,最早是点燃竹子,竹子开裂爆炸,发出响声。为什么要点燃爆竹,用 声响驱除妖魔鬼怪。现在的人觉得这是迷信,可是当时的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非 常有限。这个风俗就传了下来。后来有了火药,就制成了今天的烟花爆竹。 王安石的诗名《元日》 (龙书本作《除日》,就说明北宋的时候还把春节叫元日。 ) 王安石的这首诗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 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 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爆 竹声中一岁除,春(一作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曈曈,总把(一作争插) 新桃换旧符。”说在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 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 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 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 5 是子夜时分(24 小时制的 23-1 点)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 屠苏, 也名“屠 酥”“酴酥”,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 说,或说是一个故事:“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 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 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唐韩谔《岁华纪丽》一《元日》 :“进屠 苏”注) 喝屠苏酒的习俗很早,起码魏晋时就有了。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旦除了 饮椒柏酒外, 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 屠苏是一种药剂, 南朝梁人沈约 《俗说》 云: “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 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 姓名,但名屠苏而已。”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是预防时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 旦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 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 后来, 晋人葛洪曾用细辛、 干姜等泡制屠苏酒,逐步演化为用一些中药来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 《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吃五辛盘也是春节食俗,为了健身这一风俗在清代已经普及全国。五辛,五 种辛香的菜合成一盘。指蒜、葱、椒、姜、芥。大魏晋时将大蒜、小蒜、韭莱、 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 五脏之气。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 气。”他在《养生诀》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按照 现代科学观点, 元旦之际, 寒尽春来, 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 用五辛来疏通脏气, 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盘反映了汉唐人们 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这一天。 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唐代时,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 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 之。如唐代《四时宝镜》中言:“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关中记》也说: “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盘、春 饼,春卷的名称相继更新,其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了。 王安石诗中的后两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 的桃符来换去旧符。什么是曈曈日,就是太阳刚刚出来,由一点点光亮到一片光 明的过程。这是一个转换的过程。用北方的话说,就是麻麻亮的时候,黎明的时 6 候。这是一个由黑暗到光明的过程,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是新的一月的开始,也 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人们走出门去,迎着初生的太阳,格外兴奋,十分庄重,非 常期待,期待着新的一年。 桃符,又涉及另外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 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画二神于门上以驱鬼避邪的风俗。 《荆楚 岁时记》 :“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陆游有 《除夜雪》,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记 ) 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载。 桃符改称为「春联」和用红纸写春联,都是开始於明代。因明太祖朱元璋十 分喜欢春联、大力提倡,使春节贴春联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早在汉代,元旦便与饮椒柏酒的习俗结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时曾是楚人 享神的酒醴。到了汉代,“椒”又与寿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挂上了钩。据东汉《四民 月令》说:“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耐)老,柏是仙药。”可见,当时 人们已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健康,百疾皆除, 延年益寿。 酒业,商业行为,这是魏晋时期的画像砖,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酒店。春 节的时候如果没有了酒,那真不知年的味道会成了什么模样。会不会像结婚的时 候,没有了新娘一样没有光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造酒的国家,酒的生产量也一 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围绕着酒的饮用,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介绍酒文化的 书很多。为了引起饮酒的兴趣,营造气氛,古人创造了酒令,这是投壶。能够把 箭投到壶里的人是赢家。酒是兴奋剂,酒是润滑剂,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 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酒熟知人情世故,酒也知道政治斗争的险恶。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代末年,这是一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场酒宴,衍 生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样的成语,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鸿门宴”这个词 本身的含义了,什么宴席都可以去,唯独鸿门宴是不要去的。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十分有名,个个喝酒都十分了得,只说这阮籍是个代表, 天天醉在酒坛子里。 中国古代饮食结构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所谓的南甜北咸,南方 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以面粉为主食。大家都是无锡人,对北方人怎样吃面粉了 解的少,我就稍微介绍一些。小麦先要磨成粉。要做面食,先和面。关于馒头有 7 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在少数民族地区作战,发现当地用人 头作祭品,就建议他们改用面粉蒸熟的馒头,染上红色去替代,这就有了现在的 馒头。做馒头是有讲究的,有的人吃馒头也是有讲究的。晋代的大官僚何曾,就 只吃开花的馒头。所谓开花,就是裂有十字的馒头,花开的不好,不规则,那都 不能端上饭桌。 面食主要品种是面条,南方人过年也吃面条,除夕那天我去超市,看见面条 卖的最快,就说明过年没有面条是不行的,可是不如北方人那么讲究。怎么个讲 究法呢?首先是擀面。讲究头参面,加上豆面,增加延展性,斤道。其次是汤, 北方人叫臊子, 就是菜汤。 然后是切面, 陕西宝鸡地区是铡刀铡面。 再就是下面。 魏晋的何晏,是魏晋玄学的领军人物,长得很白,皇帝想要知道他的白是真的白 还是搽的粉,当时的男子也化装。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给他吃面,放上热汤,好 吃的臊子。面食是碳水化合物,发热快,能量高,运动员比赛时间就吃面食。 大家听说过泥塑、糖塑,可能还没有听说过面塑。心灵手巧的北方妇女用软 软的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塑像、造型。 南方人则吃糕,糕者高也,预示着节节高,年年高,老人高寿,学子高中, 人人高高兴兴。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是吃面食的人长得高高大大,吃米饭的人又 瘦又小,不知是否真有道理。话再说回来,让长期习惯了吃面食的人改吃米饭, 让长期吃米饭的人改吃面食,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甚或比翻阅唐古拉山还要 难呢! 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期间大吃大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礼 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朝”,皇 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饮宴欢度佳节。此后,在魏晋至唐,元旦朝贺,皇 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贺宴会云:“初岁 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要给百官增禄,每人赐醪酒二升。宴会上,“冠 盖云集,樽俎星陈。肴蒸多品,八珍代变。羽爵无算,穷乐极宴。”唐代宫廷元 旦朝会不仅沿袭汉晋旧俗,而且由于天下一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元旦宫廷宴 会自然成为旷代之举。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仅要受汉族百官朝贺,而且来自远 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和使臣也来奉礼恭贺。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纷陈,钟 鼓喧天,丝竹震耳,歌舞升平,预祝新年国运亨通。 阔人家的宴席。千叟宴: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 8 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 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 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 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 未有之举”。朝廷宴席之规格以清代的满汉全席为登峰造极。满汉全席的内容 从文献记载的满汉全席菜单和各地所传的满汉全席菜单来看是大同小异。 虽然在 宴席格局和席品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菜式一样。再用料上,燕窝、鱼 翅、海参、鱼肚、驼峰、鹿筋、熊掌、果子狸等水陆八珍基本上为各种满汉全席 所***有;在单个菜肴上,烧乳猪、烤鸭、哈尔巴(猪肘) 、烤鸡、烤鱼等满席风 味菜基本上为各种满汉全席所***有;在面点上,宿盒子、烧麦、蒸饺、蛋糕、包 子、片饽饽等也为各种满汉全席所***有。这些满汉全席所***有的菜肴,亦可称之 为最具有满汉全席特征的菜点,从而构成了满汉全席的基本菜式。乾隆甲申年间 李斗所著 《扬州书舫录》 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 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 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 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 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留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 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以花费而言,慈禧寿筵为顶极。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提前两年,于光 绪十八年就颁布圣旨,寿日前一个多月,筵宴即已开始。食器都是专用另外制作 的。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 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 史上是空前的。 《红楼梦》是大家熟悉的小说,有许多场面反映清代贵族的饮食生活,也同 样是穷奢极欲,骄奢淫逸。 清代末年是中国饮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西餐传入,洋面、洋米流入,沿 长江流域流传开来。咱们无锡的面粉业就是适应这一潮流而兴起的。 说到春节饮食风俗, 需要说明一下桃子的特殊作用。 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祝寿, 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于是就有了八仙中的麻姑献寿桃的传说 5、元宵节 、 9 过年过到了正月十五,就到了尾声,但是又格外隆重。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活 动展开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起源于汉 代,但对元宵节的起源,自古以来即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主要的说法是,汉武 帝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立“太一神祀”,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 宵达旦地在灯火中祭祀 “太一”天神,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结彩的习俗。东 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聚集观灯的习俗又与之结合起来。这样,正月十五 灯火辉煌的活动,既有祭太一神的旧俗,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成了一个独具风 采的传统节日。 汉唐时,元宵节并不是吃汤圆,汤圆始于宋代,又是从长江下游开始的。魏 晋南北朝时,人们在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日作 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宋代的周必大写了一 本书《平国续稿》,记道:“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说明汤圆始于 宋代。那时的汤圆是用各色果饵和蜜糖作馅,用糯米粉包裹起来搓成球,放在水 中煮熟了吃,和现在的差不多。 各地风味不同的汤圆和习俗。包括我们无锡在内的长江下游一带,元宵节吃 “荠菜圆”,汤圆馅中放了新从田野里挖来的荠菜,口味当然十分清新。云南昆 明一带的汤圆多吃豆面团, 而且吃法独特, 全寨的人要聚在一起举办 “元宵宴” 。 元宵这一天下午的时候,召集人燃放鞭炮,通知全寨子各户的户主前来吃饭。饭 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吟诵祝辞,祝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川合江一 带,入夜以后,男人要偷别人家菜地里的青菜,拿来煮着吃,名叫“偷青”。还 有的人偷取别人家屋檐下的灯笼,把偷来的灯笼送给那些没有子女的亲友,据说 可以生子,称为“送红灯”。这种习俗就很奇特,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 圆子是和耍狮子、舞龙灯时所用的球一样,都是圆的,都是十五圆月的象征物; 又象征全家团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年过完了,圆了,圆圆满满。同时它又是 祭祀祖先的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