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纸是这样做的。明朝的画家是用它来画书画的吗?
明代画家也用。
转一点知识供参考。
帛书和纸的鉴定是书画鉴定的另一种方式。根据目前民国学者的研究,周朝晚期、战国楚墓以及后来的马王角汉墓的帛画都是画在一根细密的单丝上,但至今没有使用过双丝(即经为双丝,纬为单丝)。从五代到南宋,丝绸较前代有了发展变化。表面上看,除了单丝,还有双丝的形式。这种双丝的经线是一组两根细丝,每两组之间有一根细丝的间隙,纬线是一根单丝。总体来说,元代的丝绸比宋代的粗一点,没有宋代的细和白,还处于松散的状态。整体来看,明朝的丝绸似乎比较粗糙。明朝早中期有一种低质薄丝。因为这种丝绸太薄,不能滴墨,所以画家们常常在书画之前把它放在纸上。纸的材质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另一个标准。古代纸、汉、晋时期用麻,多以麻布、麻袋、麻鞋、渔网等废旧材料再生,也用生麻——北方用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粗,很难做细。无光泽,无毛,纤维束呈圆形,有时可见木质素。隋唐五代的书画大多是用麻纸制作的,如《兰亭序》、杜牧舒的《张诗》、敦煌出土的大量唐代经书等。北宋以后急剧减少,但到了北辽金时期,仍以麻布为经。以后几乎没有用麻纸的书画了。隋唐时期,我们开始看到用树皮制成的纸,多为竹子或檀香树皮制成的纸,其特点是纤维细密,是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品。这种材质也比较暗淡,只比麻纸稍微亮一点,纤维被捆扎成扁片状,有轻微的纸毛。还有用桑皮做的纸,特点是纤维更细更亮,纸面容易长出长毛,纤维束扁平。北宋初,书法用墨出现了大量的树皮造纸。之后,全国各地都生产树皮纸。书画用竹料造纸始于北宋。竹子比较硬,最难做浆,因为前人处理不了,所以不用。竹纸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角外也见角。北宋中期以后,制作书画用纸的原料都有了,用纸来区分时代就不容易了。装饰鉴定每个时代的书画装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作为鉴定断代的辅助依据。比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都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帧样式,对不同档次的书画用什么材料装裱有严格的规定,比如用什么头、用什么紫菱、用什么轴;立轴的颜色、尺寸、轴头都有一定的格式。元代的宫廷画是由专人装裱的。大德四年,“命装裱师吴之,以古玉象牙为轴,以莲鹊木锦蓝丝为装裱,精制漆盒存放于司库,共六百四十六画。”明代书画的装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增加了书画卷的介绍,有的用文字书写,有的是仿宣窄边,有的是用绢或绢的宽边。纵轴分宽窄边,有的还加了诗堂。清宫藏画装裱有其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