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煎药的碗底汤不能弃用?

煎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要学的内容很多,小细节也很多。如果忽略了这些小细节,这锅药就失败了,所以在煎中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事项。

1,煎煮前浸泡。

药物煎服前一定要浸泡,因为大部分植物来源的中药都是干品。用水浸泡可使药材软化,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自然状态,有利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浸出。一般以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约为1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可达2 ~ 3小时。夏秋季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浸泡时间。

2.煮几次。

一般来说,煎服2-3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彻底,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费人力和燃料,还会增加汤剂中的杂质。一般来说,一副中药煎两次后,有效成分已经大大降低,所以还是煎两次为好。但对于用量较大的方剂或滋补药材,两次煎服后可能剩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次,每日三次服用,既节省了中药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

3.注意煎药的温度。

汤剂的温度,中医称为“温”,俗称“文火”或“猛火”。所谓慢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慢,水分蒸发慢。所谓的猛火,就是火大,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如果热量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容易糊锅。反之,如果火候较弱,煎服的效果就会较差。一般煮前用猛火,煮后再用文火,这样可以减缓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注意煎药的时间。

主要看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一般第一次煎从沸腾开始需要20-30分钟,第二次煎大约需要15分钟。治疗感冒的药,第一次煎药10-15分钟,第二次煎药5-10分钟。滋补药物第一次煎30-40分钟,第二次煎20-30分钟。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介绍一些煎中药的注意事项,所以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这些小细节,不然这个重要性就浪费了,而且如果某些中药做错了,肯定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特别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