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事件说明了什么

张悟本,让人悟出些什么 近日,张悟本现象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神医”光环褪去,悟本堂也被悄然拆除。然而人们的关注却并未随之消退——张悟本究竟是不是非法行医?凭什么一个“骗子”能有如此能量?悟本堂究竟是不是违章建筑?拆除的理由为何如此语焉不详?……随着对张悟本现象的种种猜测与议论,人们或许能够悟到更多。驱逐了“劣币”,“良币”在哪里有人提出,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民间基础、现有政策对这种理论的支持、公众看病难和看病贵,是张悟本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我倒以为,问题的靶心在于,张悟本面对的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满足?这是一件比“倒张悟本”还要重要的事情。有业内人士称,张悟本的火,说明市场对中医食疗是有需求的,但是“食疗现在被曲解了,也被夸大了”。的确,张悟本走红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商业推手力量。这种商业力量,借助炒卖“中医养生”的要素,不断哄抬这一市场,通过渲染“神奇”来制造社会需求。张悟本则是一个被人为包装起来的“江湖术士”。在商业暴利诱惑面前,这股商业力量当然不会因张悟本的倒下就此罢手。他们会汲取更多的教训,进行更隐蔽的概念炒作等等,从这一种社会需求中获得更多的暴利。实际上,各种打着医疗保健名义,以欺诈手段贩卖各种养生、保健的仪器、药物的机构频频出现,风口浪尖上的张悟本虽然倒下,满街的“王悟本”们却多数毫发无损,依然在进行着种种非法的、不道德的商业勾当。这种社会乱象的出现,暴露出当前的一种卫生软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渴望更多,希望得到更多那些带有预防保健性质的医疗服务。遗憾的是,由于当前的卫生保健服务无法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覆盖,难以满足这一特定的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张悟本”们正是从中嗅出了商机,才导演出一幕幕骗局。驱逐了张悟本这样的“劣币”,一个健康市场需要的“良币”又在哪里?我想,政府卫生部门应当承认预防医疗的力量,认识到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积极发展更多相关措施,摆脱当前狭隘的唯治疗护理的单一医疗模式,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人多按道理,推翻一个“神医”的理论很简单,只需按照科学的手段和数据,推倒他的处方即可。然而,吊诡的是,打倒张悟本却是从“学历造假”发端。假如张悟本学历没有造假呢?他的这套“绿豆茄子”理论是否还会继续下去?尽管上至卫生部、专家学者,下至民间百姓都在起伏声讨,遗憾的是,笔者至今也没听到一个像样的辩驳声音,大都是“因为你错了,所以你错了”,却没有“为什么你错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试问有几个专家学者真正俯下身来,仔细研读过张的书籍、电视节目呢?要知道,民众需要的是严谨的思辨,而绝非种种“应景辩驳”。张悟本事件中,还有一个现象颇值得玩味。作家曾颖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在一辆长途车上有人打劫,车上的人们低着头,像待宰的羊一样绝望而无助。而就在司机将一名劫匪打倒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从开始有人过来试探着踹了两脚,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站了出来,早已失去还手能力的劫匪被打得血流不止。用司机的话说,很多人,在强势的坏人面前是羔羊,而在已经被制服的坏人面前却像暴民。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人多。打倒张悟本不能只靠“查学历”和暴民心理。“神医”招摇,呼唤“说理教育”据说张悟本是靠一档很娱乐、收视率很高的科普节目走红的。舆论不依不饶,要求电视台给公众一个说法。我相信电视台是不服气的,科普娱乐化有啥错?你们看,卫生部、各个医院、社区组织了多少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可他们的科普吸引人吗?他们的科普有效果吗?一台以科普为名的节目,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不娱乐能做得到吗?唯有不妥的是,专家审查不严。但专家审查严了,又怎么能娱乐起来呢?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娱乐化”,才能有“传播力”的时代。这也正是我们对科普、对教育的误会。一直以来,我们期望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但遗憾的是,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却相当之低,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应试教育崇尚知识记忆,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严谨的说理教育。“娱乐科普”表面上看,是让科普、教育生动活泼,但深入去看,却很容易就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不自洽——现在有不少媒体评论说,张的理论可谓错误百出,但为什么当初就没人发现呢?或许是因为,为了娱乐,已经顾不上严谨和说理了。有太多不爱讲理、不追求严密逻辑的受众,也才有科普、教育走向低俗、出格的境地。按照严密的说理逻辑,专家的观点,应该有实验加以验证,否则,大众便不会轻易被忽悠。探究真理的过程本就该是其乐无穷的。我们的科普,给予受众的应该是这种兴趣培养,而不是哗众取宠,以及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的无视科学规律、教育规律。张悟本从“神医”到“神骗”的“神话”破产了,但现实的教育土壤没有变。如果我们仍旧不重视对公民的说理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核),那么,还有更多的“悟本”们会毫无道理地走上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