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是苦寒药?
四性,也叫四气:寒、热、温、凉,反映了中医的固有属性。所有寒凉药物都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热病;但性温热者,有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之功,适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如石膏、栀子属于寒性,具有明显的清热泻火作用,可用于治疗高热烦渴、面红耳赤、舌燥苔黄等实热病症;干姜、附子均为大热,有温中散寒之功,可用于治疗胃脘痛、脉沉、无力等寒证。中医四性中,寒热性质不同。如果在临床上误用,不仅对疾病有利,而且有害。寒与寒、温与热属于同一性质,程度不同,故其临床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中药的四性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标准之一。古代医书《神农本草》有“冷敷、热敷药以寒药为效”的规定,可见区分四性的重要性。当然,除了四性之外,还有一些药材的性质是中间性的,或者是各种性质的,在药典中标注为“平”,也就是这些药物在使用时没有明显的偏向性或者没有明显的针对性。五味也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草药的特点。相对于四性,五味可以更直观的表达出来,即辛、甜、酸、苦、咸,可以通过典型的味道来区分。和四性一样,除了五味之外还有无味或淡味,习惯上归为甜。长期的医学实践不仅使人们将中草药按其味道进行分类,而且发现不同种类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或性质:辛具有散结、活血化瘀的作用,甘具有滋补强壮、止痛的作用,酸具有收敛、止泻和止汗的作用,苦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泻火止咳,咸有软坚、润肠通便的作用,也有五味之外的“淡”味。 中药的四性、五味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一味草药的表现,使中药的表现丰富多彩;所有的中药,性味相同,功效相同。比如黄芪、人参味甘性温,都有健脾强身的作用。天麻和钩藤也是甜的,但不是微温的,所以没有滋补作用。这种组合使得中药材的药性千差万别,更何况有些中药材有多重味道,比如百部的苦味、杏仁的苦味、辛辣味等等,使得中药材的药性更加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