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各种奇妙的口腔保健方法:盐水、浓茶、酒。有效吗?
有这样一个奇闻,中国陕西敦煌石窟千佛洞有这样一幅壁画。画面中,一个和尚正蹲在地下,左手拿着一个水瓶,右手食指指向牙齿。原来是和尚在刷牙。
这幅壁画表明,虽然古人没有牙刷和牙膏,但他们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如何清洁牙齿和保持口腔卫生。
古代中外人的口腔清洁保健记录
隋代的《病因学》中记载“饭后漱口几次不好,使人得病而腐朽。”每顿饭后,你应该用水漱口,这样你就不会得龋齿了。
宋代张高在医学理论中明确指出,睡前漱口很重要,远比早晨起床后漱口重要。著名医学专家张景岳指出,饭后漱口能使牙齿变得坚固,直到老去。
现在,这个观点是非常科学的。在西方古罗马社会,人们为了美化牙齿,经常用一根小小的乳香棒来清洁口腔。可见,口腔保健不仅在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
从猿到人的进化经历了很长时间,人类的口腔疾病也随着人类颅面和牙齿形态的进化而发展变化。古代人非常重视牙齿健康。
古人有各种奇妙的口腔保健方法。
在刷牙工具出现之前,漱口是古代常用的方法。盐水、浓茶和酒都是漱口的好东西。漱口水就是这么来的吗?医学家孙思邈曾经说过,用手蘸盐刷牙,然后用温水漱口,也叫擦牙。
相传唐朝时,人们用柳枝的软端,用类似于现在牙粉的药膏来擦牙齿。这是早起牙刷的雏形吗?嗯,也许是这样。古印度和东南亚的僧侣用齿木刷牙。
牙木一定和上面说的柳枝差不多。用一小段牙木,在嘴里嚼碎,吐出来搓成小球,然后放进嘴里,用手指摩擦牙齿和牙龈。然后把嚼过的那端一分为二,扔掉一半,用剩下的一半刮舌头。
刮完舌头后,从牙木顶端咬出一个尖,用这个尖剔牙。最后扔掉牙木,用清水漱口。根据记载,国内外的牙齿保健原则基本一致。不知道是中国影响了古印度,还是古印度通过佛教的传播带到了中国。
其实用浓茶漱口是古代最常用的洁牙方法,从电视电影里的情节就能看得很清楚。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很多用浓茶漱口的描述。
每次饭前饭后,看到丫环端着漱口水,女士先生们喝一口浓茶,吐在漱口水里。可见,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宋朝以前,古代人没有刷牙的习惯。他们只是在饭前饭后和睡前漱口,对牙齿进行简单的自我保健。
但在一个世纪后的宋朝,牙刷和牙粉开始出现。宋朝真的很发达。商店里有牙刷出售,文人开始配制兼具药物和香水属性的原始牙粉。
北宋大文豪苏轼亲自准备牙粉、松脂、茯苓为原料,晒干,捣碎,用小啊木筛过筛,然后包装。
北宋科学家沈括也准备了牙粉。他的方法似乎和苏轼相似。他只是用了简单的原料和很少的款式。他干脆用苦参,晒干,粉碎,然后用筛子筛。
宋朝是先进的,不仅有牙粉的诞生,还有早期的牙膏。牙膏这种新生事物在宋代并不流行,因为成本太高,普通人用不上。显然,它成了高档货和奢侈品。
古代人除了用盐和牙粉擦牙齿、漱口外,平时还有一套口腔保健方法,敲牙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东晋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即每天早上敲200下左右的牙齿,可以保持牙齿坚固,延年益寿。
这样做的原理是,当你敲击牙齿时,牙根受到刺激,会使血液运行更加顺畅,就像人们经常锻炼,肌肉会增长一样。早上起来敲一次牙,口腔里的唾液会分泌的更多。强健的牙齿会使全身受益,这是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古代牙病的防治与思考
我们来看看古代欧洲,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400年意大利中部的艾丘斯肯,也就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类似现代牙科诊所掌握的冠桥技术。
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人发明了用金箍固定假牙的技术。公元前700年,由于当地生产黄金等贵金属,这些意大利人开始使用黄金作为假牙的底座,然后用动物骨头或象牙制成的假牙冠用金箍固定在假牙的口部。
在牙科学中,结扎固定松动牙齿的方法已有记载,并发展出相对精密的拔牙器械。还有儿童容易发生的口腔糜烂性溃疡的记录。
对于牙痛和急性口腔炎症,用各种麻醉药物制成膏剂涂于患处,热敷,温水漱口,将明矾、五倍子粉撒于溃疡面。
这种药物牙膏混合物由海盐、牡蛎壳和其他砂砾材料制成,并添加了新鲜宜人的草药和精油来增加味道。
据历史记载,牙医是一个名叫卡修斯的罗马人。据史料记载,它不仅能去除坏牙,还能修复蛀牙。如果1牙齿只是有点松动,他会用金线把好的牙齿绑在旁边,然后用钳子拔出来。
但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不多见。据说拔牙的习俗出现在山东新石器文化之后。
但是中国拔牙不一定是因为龋齿等疾病,有的是因为习俗。比如,意义可能与成年或婚姻有关,也可能是男女性成熟的标志。
根据王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牙齿磨损调查报告,王沟人群龋齿患病率为68.97%,患龋率为26.56%。古代人类的龋病多为邻面龋,现代多为咬合间隙龋。
原因可能是当时生产极不发达,落后的生产工具造成了粮食的大量采集。食物不仅粗糙而且生吃,这使得细菌更容易在口腔中繁殖,久而久之导致牙周病。
古人严重的牙齿磨损增加了食物楔入相邻空间的可能性。邻位空间食物的嵌塞导致细菌的堆积和隐藏,难以自洁,因此邻位龋齿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说明如果没有牙齿护理的话,患牙病的概率是相当大的,当然这和当时吃的食物的粗度有关。
农业的发展尚未成熟,人们获取食物的精细化和更先进的烹饪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物对牙齿的磨损。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填充技术是在中国发明的。《五十二病方》中有相关记载。几种药物,如榆树皮、肉桂皮等,用于补牙。想必这是为了治疗龋齿,消炎。
张仲景记载的用砷灭活法治疗龋齿的方法,比欧洲早1700年。而且,到了唐代,出现了牙医诊所。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一种由白锡和水银制成的补牙剂。
这样看来,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机器,但在中医理论上的应用确实是非常伟大和睿智的。
这种补牙剂在19世纪就在欧洲国家应用了。因其物理性能稳定、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至今仍在使用,是修复牙齿的主要填充材料之一。
宋代补牙非常发达,史书中详细记载了补牙的相关技巧和方法。这不就是现在种植牙的鼻祖吗?
古人没有这样的补牙和治牙的机器和工具。他们只是通过药物和简单的器械来治疗牙病和口腔卫生,这真的是大智慧的结晶。
元代,在两江地区,两江地区的历代经济都很发达。当地人喜欢用金箔和银箔包裹修复后的牙齿,以保持牙齿清洁健康。这样看起来镶嵌的牙齿整齐洁白,很高档。
到了明代,镶牙堂遍布京城,镶牙所用的材料也不仅限于宋代的银膏,比如金牙、银牙甚至象牙,甚至还有坚硬高档的檀木牙。
牙科也从镶一颗牙逐渐发展到镶几颗牙,技术精湛,还可以连续镶牙。这种嵌入式义齿不仅解决了因疾病使用牙齿的问题,而且扩展了美观和装饰的功能。
到了清朝,补牙已经相当普遍了。纵观历史趋势,无论唐宋时期的中国,还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古代人对待牙齿的护理技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时俱进。
古人有古人的方法和智慧,去解决今天的人可能不可能或不可思议的各种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