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的四大特产是什么?
中国制造的太仓肉松是当地著名的特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太仓市的作坊李武江注重调味和烹饪的结合,将猪腿炒成散肉,或自己吃或送给客人。因为没有合适的名字,所以叫牙线。之后被移动大厨倪得仔细研究改进。它的肉松比李家的好吃,货又细又漂亮,很受欢迎。于是,尼德在城里开了一家倪洪顺肉松店,专门做肉松,让他名声大噪。太仓肉松选用上等新鲜猪腿肉,采用传统配方和先进设备,精细加工而成。其特点:酥、松、香、鲜。据测定,每100克猪肉松含蛋白质40%以上,脂肪不到7%,糖5.24%,含氨基酸17种。是产妇、婴儿、老人、体弱多病者的极佳保健营养品,也是外出旅游、馈赠亲友的理想食品。1915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等奖,1982获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84获商务部优质食品。太仓坏油原名老宜城坏油。它是以糯米为原料,配以多种药材制成的调味品。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坏油出太仓,越陈越香”。其特点是:色香味浓,能解除鱼腥味,增强鲜味,刺激食欲。红烧,冷热炒,或荤或素,加一点就能增加菜肴的美味。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超级奖、商务部优质产品、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并在上海、江苏、北京、天津、新加坡、菲律宾、缅甸、美国等地销售。太仓废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在直隶太仓,每三年举行两次文武考试,全国各地的孩子都聚集起来参加考试。他们一定要买坏油带回去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然后他们会玩一个官方的仪式,这就是有名的。清朝末年,前河南巡抚钱调福将劣质油赠给李鸿章,李赠给慈禧太后。太后尝后,口味颇佳,常酿酒饮之,并派人到江南采购。所以太仓市的劣质油店铺都有“劣质油在制”的金字招牌。太仓白蒜太仓白蒜主要产于太仓新塘乡。是中国四大名蒜之一,与上海嘉定、山东苍山、新疆白蒜齐名。其特点是蒜头肥壮,蒜瓣大而均匀,色白味辣,尤其是白蒜的辣味。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是日常必备的调味品。能促进胃肠液分泌,帮助消化,发汗利尿,杀菌。双峰芋头双峰芋头,又名紫茎芋头,简称芋头,又名香芋,属于天南星科芋头。历史上分布于太仓市双峰、毛奇一带。其特点是腰圆、皮毛黑、芽茎紫、肉色白、软滑香美、酥而不腻,是蔬菜中的极品。中秋节吃糖芋头是上海、苏州等地的节日传统。太仓茅坂青蚕豆是江苏省著名的农特产品,是蚕豆品种中的上品。产于太仓市毛家市(今新茂乡)周围十里之内,当地称为“弓玄豆”;毛家市场繁荣起来后,外地客商纷纷到毛家城采购,故有“毛班青”之称。上海老城隍庙的五香豆远销东南亚各地,口碑极佳。羊毛板青的特点是粒大蓝,板宽,尾凹,肉白,味鲜糯,酥而不腻,百粒重65,438+0.30g-65,438+0.35g,比普通品种高出20g左右,且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是蔬菜的佳品。大水白大豆大水白大豆产于太仓南部。其特点是颗粒大,椭圆形,皮黄,味糯。蛋白质含量高达37.84-39.2%。豆腐嫩,不融化,出浆率高。在1962年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150大豆品种经江苏省蔬菜研究所鉴定,大水白大豆是晚熟大豆中的最佳品种。双峰羊肉面双峰羊肉面,又名孟佳羊肉面,是太仓著名的传统美食。特点是肉脆而不烂,汤鲜而不羊肉,面条软硬适中。相传一百多年前,一位姓孟的老板在双丰镇西城开了一家面馆。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分,特别挑选品质优良的上等母“太仓山羊”为原料,辅以十余种调味品和中草药,文火焖制一个多小时,使红焖羊肉吃起来有血有肉,皮脆肉肥,汤汁鲜美,绝对无味。顾客吃了这道原汤,肥羊顿时觉得热气升腾,寒意荡然无存,于是远近闻名。此后,孟佳羊肉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跌宕起伏,制作工艺在双峰镇流传至今。如今,每到冬天,双峰镇大约有20家面馆,它们实际上模仿孟佳羊肉面的制作技术,经营羊肉面,而且每次都贴上“正宗”的标签,食客们也确认它们可以与正宗的孟佳羊肉面竞争。当时,人们以土地为名,所以羊肉面从“孟佳”变成了“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