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娃儿小学成绩愣个好,上了初中却垮了
针对这样的疑问,从2009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与杭州市上城区的中小学校进行合作,对在班级成绩排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家庭状况进行了历时5年的追踪研究。
初中的学习成绩分化,其实在小学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新初一时,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观得分,要明显高于前三分之二学生,说明这些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特别渴望改变。
在自制力和自我效能感的指标测试中,有了同样的发现。
新初一的后三分之一学生,和前三分之二学生在自制力指标和自我效能感指标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变化发生在初二到初三这个时段,后三分之一学生这时在学习上的消极情绪表现得更为严重。初二时,后三分之一学生比新初一时,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强很多,情绪变化很大。
在学生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上,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最高得分与前三分之二学生的最高得分,在初一时基本没有差异。但进入初中后,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这些能力开始降低。
在学生学业自我指标的得分上,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初一时与前三分之二学生略有差距,但到了初二差距明显拉大,这种差距一直保持到初三。
对于这些发现,专家们在追踪调研中找到了原因: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这种自信心不足,在于小学学习基础不扎实。他们进入初中后,开始希望在新起点上得到改变,但不断累积的学习问题导致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习成绩分化,其实在小学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多数被调查学生缺乏亲子沟通和关爱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因中,家庭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一些后三分之一学生存在缺少关键期引导和亲子沟通,以及缺乏家庭的关爱等。
小飞是杭城某公办初中的初三学生,班里成绩是倒数的。学校金老师说,初二时她去这个学生家里家访,到了他家,妈妈去打麻将了,后来他爸爸来了,一点笑容也没有,样子凶凶的。他一个劲地对老师说,儿子不要好,学习不上心,从来没有做过让他高兴的事。
小飞就坐在边上听着爸爸向王老师抱怨。他静静地坐着,皱着眉头,跟他爸爸一样,脸上也没笑容。
小飞后来对王老师说,他刚进初中时,也想好好表现,可爸爸从来不会对他说一句赞扬的话;妈妈对他说,家里有三套房子,学习不好也没啥关系。
从类似个例结合研究中的一些家庭状况的数据,值得关注。
从父母学历上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前三分之二学生。后三分之一学生父母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比例,达到61.9%,而前三分之二学生父母在该项中的数据是42.9%;后三分之一学生父母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3.5%,而前三分之二父母在该项中的数据是30.6%。
从家长期望值来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对其学历的期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低。在新初二和新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对其学历期望为高中及以下的比例,均超过10%;而前三分之二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学历期望在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很小,几乎没有。对孩子学历期望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仅为10%左右,而前三分之二学生家长高达40%。
另外,后三分之一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多于前三分之二学生。
与老师相处融洽度低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
这项追踪研究,还专门分析了后三分之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状况,由于缺乏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他们更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后三分之一学生与语文、数学老师相处融洽的比例,低于前三分之一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不融洽。
在新初一、新初二和新初三,完全同意“我与语文老师相处融洽”的后三分之一学生比例,分别为45.6%、38.2%和33.5%;而前三分之二学生在该项中的比例分别为52.8%、45.4%和42.7%。
在数学学科上,这种差异表现得更明显。
在新初一、新初二和新初三,完全同意“数学老师很关注我的数学学习”的后三分之一学生比例,分别为56%、44%和33.6%;而前三分之二学生在该项中的比例分别为61.9%、53.8%和47.1%。
另外,后三分之一学生得到数学老师的激励,少于前三分之二学生。
杭州清泰实验学校的金敏老师,给记者说了一件事,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一天中午,学校科学老师看到初一教室里有个男孩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于是走过去问他,“你吃饭了吗?”令他想不到的是,以后每堂科学课,男生都非常认真地听课,无比认真。
这件事发生时,这个男生是班里的后三分之一。“那天,他可能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没有去吃饭,科学老师这么一句简单的问候,让他觉得这个老师是关心他的。”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对学业产生影响
从现实来看,孩子一到初中成绩就变差并非个案,背后存在着很多因素。除了这项调研所提及的三种因素之外,还应站在高位思考,看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初中教育的定位等都对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
学习兴趣才是第一推动力,这是调查得出的结论,也是老师和父母应始终牢记并践行的教育常识。一名孩子在小学期间,如果班主任过于强调成绩,提早进入应试模式,每天布置了大量作业,能看见的考试成绩倒是提上去了,但上了初中却往往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期的孩子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对异性产生情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现实往往是父母和学校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早恋,会影响学业,于是横加干涉,强行制止。而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引导,自然导致孩子情感受挫,使其学业受到影响。
其实,初中生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尊重与信任,如果父母和老师多与孩子探讨这段感情能带来什么,相信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问题,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孩子找到学习动力,学业成绩自会提高。
初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感知世界,从优秀榜样身上获得前行的动力,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坚定未来的人生方向。
遗憾的是,许多地方的初中早早被应试所包围,在题海战术中“沦陷”,在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明显的“中部塌陷”,这极大地伤害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扼杀了其成为优秀领军人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