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法可以治愈抗生素耐药性?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但如果条件有限或病情危重,也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择,但可靠性较差。一般来说,革兰氏阳性球菌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于尿路和胆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皮肤伤口中最常见的感染。
(3)抗生素可以治病,但也有副作用。没有一种抗生素是绝对安全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伤第八脑神经,引起耳聋。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会导致体内产生大量耐药菌,从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所以抗生素的使用要有针对性,不能滥用。
(4)新生儿、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或使用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其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部位使用抗生素,因为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和耐药菌株。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临床应用后,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一些以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也得到很大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死亡。人们在实际使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只关注其治疗效果,对不良反应重视不够,导致治疗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毒性反应是指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异常和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的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而加重,且多属于可逆反应。毒性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在肾脏、神经系统、肝脏、血液、胃肠道、局部给药等方面。一般来说,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容易产生多系统毒性反应。
过敏几乎每种抗生素都会引起一些过敏反应,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常见的是皮疹,可由各种抗生素引起;以发热、关节痛和荨麻疹为特征的血清病样反应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征。此外,还有药物发热、光敏反应等。
二重感染是指使用抗菌药物期间出现的新感染。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被抑制,不受抑制的菌群趁机繁殖。双重感染的病原体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感染而明显降低。双重感染往往难以控制,死亡率高。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最近,一些医学专家写信给本报,提醒消费者走出使用抗生素的误区。
误区1:贵的好。抗生素肯定不是越贵越好,只有针对感染细菌的抗生素才有效。
误区二:新药比老药好。其实每种抗生素的优缺点都是不一样的,要看疾病而定。有些老药疗效稳定,价格低廉,不经常用可能疗效更好。
误区三:抗生素藏在家里。医生的建议是,家里最好不要存放抗生素,避免乱用药,避免误服过期、变质、失效的抗生素。
误区四:见效快是好事。事实上,对于急性感染,抗生素通常需要3至5天才能起效。请记住,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用低级抗生素,不用高级,不用两个就用一个解决问题。
误区五:不定期服用。抗生素的疗效取决于它们在体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如果达不到,就不能彻底杀菌,反而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为了尽快恢复健康而加大剂量的行为,后果也是一样的。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相反,只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就能达到救命的效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有效药物应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使所选药物的抗菌谱与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比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一些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菌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青霉素保持敏感,应选用青霉素。不能使用青霉素时,可考虑红霉素或头孢菌素。庆大霉素不适合链球菌感染,因为大多数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敏感,应用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选择抗生素时,还应考虑其吸收和分布特点。对于颅内感染的治疗,应选择血脑屏障性能好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青霉素、氨苄西林等。但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宜使用。
2.应用方法合理选择药物后,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性质确定给药方案。比如中间体磺胺,按照其t1/2的间隔,一天要给两次。太少不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太多会引起累积中毒。抗菌药物往往需要在体液中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维持其药理作用。而处于繁殖期的杀菌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体内并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间歇休克疗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杀菌作用。
3.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联合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剂量,获得药效的协同作用,扩大抗菌范围,防止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但其缺点是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可引起双重感染,导致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临床上需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常出现以下情况: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必须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能不能用的适应症,尽量不用。除了要考虑抗生素抗菌作用的针对性,还要把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内在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2)不明原因发热者不应使用抗生素,但病情危重、高度怀疑感染细菌者除外。不明原因发热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使病原微生物难以检出,并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诊断,延误治疗。
(3)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感染的疾病,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对各种病毒感染没有疗效,用抗生素治疗麻疹、腮腺炎、感冒、流感患者,也是无害无用的。心绞痛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除了能确定被细菌感染的人外,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4)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的反应。抗生素使用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和耐药菌。因此,除了主要局部使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他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在眼黏膜和皮肤烧伤使用抗生素时,应选择合适的时期和剂量。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疗效而忽视人体内部因素。当人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的性能和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很难有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时,应尽量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改善机体的低抵抗力,如降低患者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碱的失衡;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和局部病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