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三枭雄看你应该知道的健康管理
到了晚清,形势发生了变化,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发生了碰撞。交织成近代大苦难大变革的大时代。许多现代保健文明开始进入中国。
最早的时候是1696,康熙皇帝亲自征准噶尔部。康熙帝在前线得了疟疾,病入膏肓。军队进退两难,御医束手无策。此时也是世界大航海的兴盛时期,恰巧遇到两位德国传教士求见,用金鸡纳膏治好了康熙的病,从而使康熙皇帝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
金鸡纳霜是现代奎宁治疗的早期药物。后来,毛泽东在长征中患疟疾奄奄一息,也是傅连暲用这种药治好的。
这是西医进入中国最早的例子之一。
到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个重要人物,即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巧的是,这三个人都是羊,其实包括慈禧。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清静,举止端庄,不锻炼身体,不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者。其养生之道值得借鉴:
每天早起,养成安静的习惯。起床后一定要练半个小时书法,练一辈子禅定。
每天晚饭后,必须在营内散步,每次半小时,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尤其是战时,身处激烈的营地,从不停歇。
良好的养生之道使曾国藩在战局变化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逢大事必有从容。”
曾国藩也将此法传授给弟子李鸿章。李鸿章一生也保持着饭后散步的好习惯。
只是曾国藩没活多久。他在62岁时永远离开了我们。
当时他患有几种疾病,其中一种是“眼疾”,眼睛不好。晚年左眼几乎失明,右眼勉强能用。
尤其是天津宗教教案1870,一只眼睛工作非常辛苦。这个折磨曾国藩多年的“眼疾”,就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这在现代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对当时的伟人却是一个极大的苦恼。
1872年,是曾国藩奏响著名的《送幼童赴美议事》后的第10天。曾国藩在园中散步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然后双脚发麻。在被他的儿子曾纪泽扶进房间后,他很快就去世了。
曾国藩当时才62岁。按理说这个年龄并不高。晚清名臣,如左72岁,张之洞72岁去世。从年龄上来说,曾国藩死得比较早。以至于李鸿章当时听到曾国藩去世的消息,认为是误传。
其实头晕脚麻都是症状,但真正导致曾国藩死亡的是现在常见的脑梗。
曾国藩由于长期的军事疲劳,体质较弱,而曾国藩本人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使得他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他的座右铭是“世上无难事”所以曾国藩极其勤奋,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他当直隶总督的时候,曾经一年就把之前十年积压的案子全部处理完。而在中国做一个好官,不仅需要勤奋,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
官场上的吃喝,为了不扫大家的面子,他基本上从不缺席。这使得曾国藩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所以历史学家张洪杰说曾国藩已经筋疲力尽了。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良好的卫生习惯使曾国藩在处理危急事件时有足够的精力。但是,过于劳累,对自己要求过高,让正值壮年的曾国藩“英年早逝”。
李鸿章和曾国藩相比,是中国洋务的集大成者,当然对现代卫生保健更有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创办西医医院的第一人,并邀请中国第一位留学剑桥大学的医生黄宽创办北洋医院。
那时候,中国的官员相对不习惯每天洗澡。他们通常一个月洗两次澡,但李鸿章几乎每天都洗澡。他和侄子交流时说:“洗澡可以去除皮肤上的病菌,促进血液循环。如果一个人常年不洗澡,会造成污垢堵塞,使皮肤失去排泄功能。”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时经常被老师要求早起。后来越接触现代健康知识,对早起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李鸿章曾在家中的信中说:“每天早晨的空气是最好的。因为我整晚都在一个封闭的卧室里,弥漫着浑浊的空气。一旦我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一天都会充满活力,各种疾病都可以消除...如果我能在春天开始这个方法,我会慢慢改善我的身体,增加我的食量。”
可以看出,这是李鸿章对早晨起床的论述,相当接近现代健康知识。
由于频繁处理外交和政务,李鸿章有一段时间失眠,彻夜难眠。在医生的建议下,李鸿章开始在睡前读数字,从1到100不等。他自己说:“当你躺着的时候,冥想的次数从一个到一百个不等,你可以逐渐做梦。我哥试了一下,刚开始效果不太好,后来强做了,效果也在逐渐增强。”也就是说,一开始效果不好,后来就明显了。
这一段也很像我们现在治疗失眠的方法。
李鸿章的生活工作也很有规律,一般都是早上6点起床。
与老师曾国藩相似,他从容地开始练习书法。他最喜欢韩愈的《劝佛骨表》,觉得特别有气势。
早饭后,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批阅公文。
所有公文批阅完毕,李鸿章又要开始读书练字了。
与老师不同的是,李鸿章每天午餐都很讲究营养。午饭后,他还必须喝一碗稠粥和一碗清汤。
休息片刻后,他脱下长袍,走到院子里的回廊下。
每次,他都会从回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就这样一直来回走了几十遍。呼吸一会儿后,他会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
这时仆人会给他端上一碗“铁水”,是用人参、黄芩等中药熬制的。喝完这碗“铁水”,李鸿章就会躺在床上,开始1~2小时的午休。
午休后,他将和他的员工开始下午的工作。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特别注重早餐吃饱、晚餐少吃的养生之道。
所以李鸿章一生经历了无数大事,却也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气质。
李鸿章之死,实在是他一生中难以承受之事。
与此事无关的李鸿章,被朝廷任命为直隶总督,收拾国变后的残局。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奉命从广东赴京与列强讲和。
当他经历天津时,它是一片废墟和瓦砾。李鸿章在天津经营了近30年。当年洋务的盛况,近代第一城,破败不堪,忍不住落泪。梁肯堂手记:“我辛辛苦苦三十年,可惜命已如丝。”
至于北京,经过9个月与列强的艰苦谈判,被列强羞辱,想尽办法对付对方。
终于大局稍定,他立刻发高烧,很快感冒了。“鼻塞很重,精神很困。”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休息。
但在繁重的外事工作和朝廷的高压下,没有一刻安宁。最后因为胃血管破裂,享年78岁。
可以想见,如果当时有更好的休息条件,李鸿章的病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袁世凯自认为是李鸿章的弟子。他给李鸿章写了一首挽歌,“我又是一个弟子,感激我的知音,希望洪致业跟着小贵”。在养生方面,他也见证了李鸿章的养生之道。
所以袁世凯坚持早起早睡,生活非常规律,禁食鸦片,勤洗澡。这和李鸿章差不多。
每天5点起床开始散步锻炼,持之以恒。
它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袁年轻时身体强壮,小伙子出身于兵卒之间,一直在军营里训练。身体基础明显比前两者要好。
在练习北洋新军时,袁世凯改变了军官不参加演习,参加德国教官拟定的训练课程的坏习惯。亲自参加各种野外训练和实弹演习。这位军官不仅训练有素,而且长期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使他异常强壮。
袁世凯非常注重饮食营养。他不关注美食,但对一些日常食物感兴趣。
曾经袁在崇辰荣?家里的客人,荣?见到袁世凯的时候,边聊天边吃了一顿饭。袁居然能吃8个鸡蛋,10肉包子,一条松花江鱼。荣?看到袁胃口极好,我羡慕不已,高度赞扬他日后大有作为。
所以袁世凯一生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一个游客回来就夸他。总督的眼睛如此明亮,以至于他像老虎一样坐在椅子上。
在晚清,袁既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又要处理复杂的政务。而且政绩成就确实惊人,否则也不可能被称为“清末变法推动第一人”。
过人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也是袁世凯总能从容应对晚清复杂多变、风雨飘摇的政局的重要原因。
按理说,袁世凯无疑应该比前两位活得更久。
但是,众所周知,袁世凯因为错误称帝而不忠于人,连他的老部下段和冯都反对他。导致他一气之下得病,最后死于尿毒症。
其实这种病在现代并不是什么大病。真正的原因是袁世凯太注重吃饱,导致营养过剩,中年以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
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很多时候他们以为吃好喝好对身体有好处,结果适得其反。
那时候,如果袁世凯中年后还能控制饮食,那么他的生命终点绝对不会是当上“洪宪皇帝”后的96天。世界的期望可能会更积极。
同时他的下属赵秉钧总理也是如此,他很有能力,却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饮食。中年时,他还患有严重的脑血管疾病。1915年,一代枭雄因为脑溢血猝死。
因为发病突然,民国时期一度甚嚣尘上,有袁世凯毒死赵秉钧的谣言。
其实从晚清其他重要官员身上也能看到一些例子。
比如著名的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中年以后就不太注意作息规律了。她经常晚上工作,白天睡觉,更不用说早睡早起了。导致尸体直线下落。当两江总督时,他的健康状况不如从前。当时他带着宣传去拜访沈葆桢。沈葆桢本来就怕冷。遇到盛宣怀,他只好躺在被窝里,觉得很尴尬。
所以,沈葆桢死于59岁。
另一位名臣,号称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同样不注重养生。他的工作时间就更奇怪了。他一天工作两次。早上四点,他开始工作,会见官员,处理政治事务。他下午睡几个小时,黄昏开始接客,凌晨睡觉。
1905年,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拜见张之洞时,正巧张之洞当众睡着,鼾声大作。袁世凯极为尴尬,不辞而别。张之洞知其无礼,追至江边送行。当时把它闹成了一个大笑话
张之洞一生比较简朴,主要处理政务,工作艰巨繁重,与前三者有所不同。
60后出生的张之洞,处理政务一塌糊涂,可能与他的身体状况有关。
无一例外,他的西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后来,在盛宣怀、郑等人的努力下,汉阳铁厂起死回生。没有盛等人的参与,张之洞的洋务可以说是无用功。
所以张之洞的身体素质和中年精力相比李鸿章要差很多。
身体健康不仅是为了健康长寿,更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对家庭和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积极的影响。
正如李鸿章所说,“养生不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是为了暂时的健康和幸福。”
从上述三位重量级人物的养生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1,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
2.长期良好的体育锻炼,
3.勤洗澡,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4.控制饮食,避免营养过剩。
5.善于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合理安排作息。
6.工作艰巨的时候,越是要注意“练心”。如练字,动静结合,聚气。你真的可以在重大事件面前让自己冷静。
当然一般人不会有前三名那样复杂繁重的工作环境。
但是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每个人都要面对很多人际关系。
因此,在吸收现代养生方法的同时,中国古代人修心养性、修身养性也是极其重要的。
精彩回顾:
曾国藩最后的博客--中国近代的创举。
甲午战争前,攒下的610000两白银——不满足的北洋水师兵。
参考资料: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秋风剑孤臣泪
袁世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