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那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死于古洛江的日子。两千多年来,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午节。虽然名字不同,但总的来说,世界各国人民的习俗相似多于不同。那么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

先拍粉球。在唐宫里,在角落里做一个饭团,用小弓射它,胜者会得到食物。

唐代宫廷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将几粒黄澄澄的玉米剥下浸泡在艾草汁中,切成小块,放在漆碟中,让客人用特制的弓箭射出粉球,射手可以吃。

第二,汉朝命令郡国公孝给官员一只坏鸟当汤喝,于是吃了。

猫头鹰指的是猫头鹰,据说是吃母的,所以端午节杀了,做成汤,送给官员,意在消灾。

在汉代,从汉武帝开始,端午节给官员喝猫头鹰汤的做法在清朝的史书中就有记载。唐玄宗在《端午三堂筵序》中说:捐坏鸟肥龟,谓之食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接受皇帝赐宴后作诗回应:外朝已拜枭汤,应助吾君无情。换句话说,吃猫头鹰汤的引申意义就是帮助皇帝除掉不仁不义的人。

第三天、第五天中午,储存、收集各种药物治疗疾病最有效。

端午节也是采药的季节。古人认为五日正午阳光最充足,草药治病最有效。比如“午时水”,喝了擦身体就能治百病。古人还用药草制作香囊、熏香和朱湘。《红楼梦》中,袁公主在端午节前向贾的亲戚赠送“红麝香珠”,即带孔的圆珠用各种香料和中药合成,18颗为一组,用细绳串成手镯。今天的清宫档案还保留着雍正九年“避暑朱湘”的配方:香薷、黄连、连翘等中药,以及研碎的杭白菊、玫瑰花瓣、朱砂、雄黄。

四、荆楚风俗以艾为人身,毒气挂于门上。

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人们称艾草为“艾仁”。他们把艾叶挂在空中,剪成老虎的形状,女人们竞相佩戴以辟邪。

艾叶(又名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具有很强的排毒祛疫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艾叶中所含的桉叶油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叶和菖蒲消毒可以事半功倍。其中熏蒸过的艾草消毒效果更好。

五、挑丝,五色丝缚臂,谓之长命。

汉代将蓝、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扎成“长生绳”,系在手臂上,可驱疫、辟邪、止邪。

六、观赛,聚人近流叫龙舟胜。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穆传》卷五:“乘鸟舟,龙舟浮于沼泽。”屈原《九歌:向君》中提到“今飞龙北去,驾我道洞庭”“石濑浅,飞龙婉约”,学者认为“飞龙”是龙舟。

端午节时,举行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人高呼。赛龙舟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

古人过端午节很忙很累!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为了避邪、消除疾病、对抗毒品、祈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