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煎服时间有讲究吗?

中药煎药方法1。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适用于煎药容器,严禁铁质。二、中药要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再煎。一般浸泡药面后煎煮用水量为1-3cm。大剂量、泡沫疏松、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药物为30分钟。解表药、解热药、芳香药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将滋补品用武火煮沸后,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熬制时将配料搅拌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稍短。四、煎服量:小儿每剂50-100 ml。成人150-200ml每剂。5.特殊药物煎制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一起煎服。2.「后药」:当一般的药快要熬到预定的量时,放入同样的汤药中5分钟。3.“溶药”:将其他药物煎至预定剂量,用小火煎药汁,不断搅拌使其溶解。4.“服药”:煎汁或开水中服药。5、其他特殊药物遵医嘱。只需要注意煎药的方法,方便治疗疾病。一般选择陶瓷砂锅或带盖搪瓷锅煎煮,因为加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的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尤其是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加水量一般比浸泡后的饮片高2-3厘米。加水量要视饮片的重量、体积、吸水量、煎煮时间而定。味多、体积大、吸水性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量要多,否则要少;第一次煎药要多加水,第二次煎药要少加水;煎服补药宜多加水,解表药宜少加水;小儿煎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的浸泡和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煮。中药煎服前要在常温水中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物组织中。煎煮的温度和时间也直接影响煎煮的质量。一般先大火(急火),再用文火(慢火)熬制,直到符合熬制要求。每剂药一般煎两次,根据处方不同,煎的时间也不同。滋补药一般先煮,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刺鼻,富含挥发油。如果煎煮时间过长,药材的有效成分会挥发逸出,降低药效。用急火煮沸,煎熬5-10分钟。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15分钟左右即可。第二,煎煮时间要比第一次煎煮时间短。每次煎药后的药量应为100-200ml。草药多的汤剂用量要多,药的用量要少。注意,第二次煎煮后,要挤去药渣,以免汤汁流失。将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两次服用。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中药的服用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个普通剂量的中药,可以煎2-3次,即第一次煎,第二次煎,第三次煎,然后分别服用或合并服用。具体的服务方式有:

1.饭后很久才吃药。此法适用于脾胃病或服用泻药者。

2.空腹服用,也就是早上吃饭前服用。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四肢血管疾病及服用具有驱虫作用的药物。

3.睡前服药,即临睡前服药。此法适用于心脏肾病及服用滋阴补肾壮骨药物者。

4.饭前20分钟服药。此法适用于下焦症状及补肾之品。

5.饭后服药,即饭后20分钟。此法适用于上焦胸膈。

6.发病前吃药。如果掌握了疾病发病的规律,可以在发病前的适当时机服药,如疟疾、癫痫等。

7.拿热衣服,就是拿热衣服。此法适用于治疗寒证和外感病的用药,热敷法也可用于临床的真热证和虚寒证。

8.温服,即药液不太热也不太冷的时候服用。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服药。

9.凉着吃,也就是把药水凉了再吃。此法适用于临床上的热证或真寒假热证。

10.这种方法适用于危重病人。

11.经常服用,也就是多次服用。此法适用于上呼吸道疾病,如咽喉疾病,或不服药者。

12.取不溶于水或难以用药液煎服的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