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配伍及其君臣佐使比例

一、常用中药的配伍

麻黄+桂枝:麻黄发表,强行开汗孔;桂枝舒筋活络,透邪于外。

麻黄+杏仁: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肺气。

苍耳子+辛夷:调节鼻窍,用于鼻塞症状。比如鼻炎,外感风寒,鼻塞流涕。

生姜+大枣:表里调和营卫,内调和脾胃气血。如大青龙汤为麻黄汤加生姜、大枣、石膏,方剂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桑白皮+紫苏:桑白皮性微寒,比清肺平喘效果更好,而紫苏性温,祛痰,可止咳平喘。用温寒两个相来止咳平喘化痰。

陈皮+茯苓:陈皮行气理气,茯苓健脾渗湿,两药合用,理气祛湿。主要用于治疗中焦及痰源。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杨桦;

牡丹+大枣+甘草,酸甜可口。

桂枝+白芍:桂枝得白芍,收于散,行于发汗,白芍得桂枝,养能化生,不能补邪。注意,桂枝汤里,白芍+桂枝是对等的。

桂枝+甘草:功能为温心壮阳。

芍药甘草:《伤寒论》芍药甘草的主要功效是柔肝、舒筋、除烦、止痛。

防风+苍术:防风取十二经脉,润风。苍术常用于表里兼治,运脾燥湿。

阿莎丽+白芷+川芎:主要有镇痛作用。祛风散寒、止痹止痛、活血化瘀。

生地黄、黄芩:生地黄长于清火、生津、润燥。黄芩用于内热初起,主要为少阳胆经之热。两药合用,具有清火、防燥、伤津的作用。

羌活:善于散寒、祛湿、止痛;

葛根:长于生发清阳,能舒筋(提津液能舒筋),清阳明之热(阳明主肌,即清筋),清阳明能生津。

香附:香附行气,解郁,升胸膈,达肌肤。

紫苏叶:9g以上,作用为散表寒,6-9g为理气,6g以下为解郁内伤。

常用的行气药有厚朴(胸腕)、柴胡(半表半里)、大腹皮(下)、枳实(胸腕)、枳实(上腹部至下可致郁)。

干姜+细辛+五味子:一温一散一敛,具有温肺散寒的功效。

射干:射干常用于痰气相互作用。

桔梗+白前:桔梗开肺气,白前降肺气。合在一起,作用就是宣肺气。

连翘+金银花。:解表略弱,长于清热解毒,有芳香避秽之功。

荆芥+豆豉(桑叶水加工):温度被抑制,主要用于散邪去性。

薄荷+牛蒡子:清咽,薄荷味淡而清,祛表清脑,还清肝,牛蒡子能清咽散风热。

桑叶+菊花:清肺热,降肺气,平肝潜阳。

桔梗+杏仁:桔梗升肺气,杏仁降肺气。

麻黄+石膏:若清热为主法,麻黄一两(麻杏石干汤);如果主要是散表,麻黄和石膏的比例是二比一(大青龙汤);麻黄多于石膏,麻黄六两,石膏八两,用量三至四两。

石膏+杏仁:常用于肺热咳嗽。

石膏+甘草:通过清胃热,生津。

白芷+羌活:白芷属阳明,善止眉骨痛,羌活发太阳之邪。

黄芩+石膏:黄芩长于半里清热,用于少阳胆经治口苦,石膏用于阳明经舒筋清热。

羌活、独活:两药协同作用,祛风、散寒、除湿,增强止痛效果。

柴胡+川芎:柴胡用于正气不足的散邪,祛风药与活血药配伍,体现了“治风先治血,

血是自我毁灭的。“两药合用,既能更深层次的祛邪,又能结合调风和血。

桔梗+枳壳:桔梗开,枳壳降气。一升一滴。主要作用是疏通由胸至腕、腹的气机,可行气活血,化痰祛瘀。

前胡+茯苓:前胡散,降气,茯苓健脾渗湿。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祛湿化痰,和胃降不良反应。

麻黄+附子+阿莎丽:麻黄散寒,附子温肾助阳,能活动肾气。阿莎丽帮助麻黄发散,附子帮助温补肾阳。

第二,君主、大臣和助手的共同比例

君、臣、佐是根据这个方子里药物的作用,而不是根据比例剂量。一般情况下,臣药是中等剂量,君药要高三分之一,佐药要少三分之一。但根据药物的特性,配伍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医里有句话,说得好,钱不够用。在细辛汤中,虽然分量不多,但由于其具有芳香行滞、温经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仍是主药。虽然黄荆子和枳壳高出数倍,但其作用是调节主药功能,防止主辅药偏颇,行使明目降气的功能,所以还是辅助药。

一般来说,方剂中的配伍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根据病情需要灵活使用。举个例子,一个病人有很多症状,但是如果他想知道辨证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那么在用药的时候就要重点治疗主要症状,其他并发症的比例就会相应的小一些。但是没有严格的规定,都是医生自己掌握的。搞清楚兼容性,就明白为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