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的技术成就

从65438年到0953年,宋积极倡导并亲自开展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成为中国计划生育的先驱之一。他亲自编写了近10种计划生育科普读物,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受中央卫生部委托,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划生育教材《避孕指导手册》。在研究中,除了受卫生部委托对多种避孕药具进行鉴定外,还与北京妇产医院王大万教授合作,制作了金属塑料混合避孕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称为“北京宫内节育器”。为了减少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宋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减少用药剂量的研究,发现只要把剂量减少到国外使用剂量的四分之一,仍能保持良好的避孕效果。这个剂量后来成为我国口服避孕药的标准剂量。历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卫生部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被聘为国家科委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秘书,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还参与了1956和1963两项由中国科委牵头的国家妇产科和计划生育科研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并担任卫生部妇产科和计划生育两个专门委员会的秘书。

在研究计划生育时,宋注意到了绒癌对中国妇女的危害。绒毛膜上皮癌(绒毛膜癌)是由胎盘组织滋养层转变而来的高度恶性肿瘤,故又称“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常发生于正常分娩、流产或葡萄胎后,黄种人发病率远高于白种人,对中国及东南亚女性威胁极大。这种病的特点是很早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病情发展迅速。一旦转移,大多数患者在半年内死亡,因此这种疾病是公认的最危险和无法治愈的疾病之一。宋和他的同事们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一种大剂量、多途径给药的有效疗法,治愈了大多数患者。

从65438年到0949年,他们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子宫切除术治疗绒癌,效果极差。只有少数没有转移的病人有希望存活。在这个阶段,宋观察了这种肿瘤的病理特征,并建立了一套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他尝试了几种药物来治疗这个肿瘤,但是没有效果。在1955期间,宋发现一些中西药物导致流产,因为它们强烈破坏了组成胎盘的滋养层细胞的生长。然而,由于其副作用,它不适合用作避孕药。但是绒毛膜癌是由滋养层细胞恶性转化形成的。它们能用来治疗绒毛膜癌吗?起初,他尝试了一些中草药,证明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而是改用6-巯基嘌呤(6-MP),这是当时急性白血病的剧毒化疗药物。这种药可以延长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对胎盘组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几名患者在完成一个疗程前死亡。然而,在他获得的一次尸检中,他发现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确实出现了大面积坏死。宋觉得6-MP对绒毛膜癌的杀伤力是一定的,但当时一般“安全”的常规给药方式,剂量小,疗程长,而绒毛膜癌病程发展快,患者在药物完全发挥作用前就死亡了。要克服这个矛盾,显然,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剂量,缩短疗程。宋毅然而谨慎地开始了加大治疗剂量的试验。当剂量增加一倍到平时的剂量时,确实表现出了明显的疗效。北京协和医院首例绒毛膜癌肺转移治愈出院。后来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最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很多患者治愈出院。

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提高,药物的毒副作用自然增加。很快,两人死亡,另一人因药物副作用死于败血症,危在旦夕。各种冷嘲热讽随之而来。他冷静地分析了死亡病例,发现只要找到克服药物副作用的方法,绒癌是可以治愈的。宋日夜细心观察,积极治疗,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痊愈出院。之后做了大量的实验室工作,获得了控制副作用的经验。这种疗法越来越完善,开始普及。绒癌治愈率提高到40%,绒癌治疗有了突破。宋和他的同事们努力寻找新的有效药物,最终找到了5-氟尿嘧啶(5-FU)的高剂量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了绒毛膜癌的治疗效果。此时有一些非常晚期的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出现了广泛的全身转移。“文革”期间,这项治疗疾病的研究工作被诬陷为“拿病人做实验,伤害病人的罪行”。许多研究资料丢失,实验动物被处死,许多可治疗的病人死亡。宋也受到了的批评。在农村“锻炼”,他的近视度数从几百度增加到两千多度,宋只能闭着眼睛看书。这些挫折都没有让他退缩。他不能公开进病房看病人,就偷偷把病历拿回家研究。林彪倒台后,宋刚刚恢复工作,立即重新制定计划,对绒癌晚期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注意到,晚期患者通常全身多处转移。以前从一个途径给药,但由于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有效剂量的转移瘤可以消除,其他转移瘤的治疗效果较差。只要有一个转移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患者仍有可能死于绒毛膜癌。为了使各处的转移灶同时得到足够剂量的有效药物,他们采用了多种给药方法并取得了成功。很多绝症患者也获得了重生。曾有一位垂危的绒毛膜癌患者,8个器官,全身20多个转移灶,治愈后重返工作岗位。

从1959到1985,他们* * *治疗了655例绒癌和695例恶性葡萄胎。在10多年的时间里,绒癌的治愈率从不到10%上升到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也差不多是65438。所有治愈的患者都进行了长期随访,存活时间最长的30年,最少的10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绒毛膜癌病例系列。

在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同时,宋在绒癌的治疗上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以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常规子宫切除术(绒癌发生的地方)。患者也没问年龄,然后用药3天就摘除了子宫。从那以后,许多年轻病人失去了生育能力。尤其是生育前得了绒毛膜癌的患者,治愈后感觉非常痛苦,还有自杀未遂或者近乎精神错乱的。宋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用药后切除的部分子宫内癌组织已消失,似乎存在保留子宫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子宫能怀孕吗?大剂量化疗对患者卵巢功能有影响吗?受孕后胎儿能正常发育吗?会有畸形吗?宋、等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截止到1990,已治愈的绒癌患者生育了400多个孩子。定期随访显示,这些孩子生长正常,大部分在5岁以上,最大的30多岁。他们有的穿军装后复员了,有的进了国家运动队,有的当了油漆工,没发现有智障。很多患者有第三代,最大的8岁。这些孩子的染色体分析显示没有异常。现在即使是不需要生孩子的患者也不用切除子宫,既避免了手术的创伤,又能让没有手术条件的基层进行绒癌根治。

宋及其团队在研究治疗方法的同时,也在大量积累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发病机理,阐明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如绒毛膜癌肺转移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后消退的规律性,决定了肺转移各种类型X线表现的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特别是一些早期肺转移的X线表现,提高了诊断水平。又如,通过大量脑转移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发现容易被忽视的脑转移瘤前兆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同时将化学药物注入脑动脉或鞘内。绒癌脑转移患者死亡率从100%下降到30%左右,患者治愈后几乎没有后遗症。与国外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相比,本方法疗效好,副作用小。

宋等人提出了绒癌的临床分期方案。国内外20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这种分期方法简便易行,符合临床分期的要求。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推荐给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并被采用为国际统一的临床分期。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绒毛膜癌引起的特殊并发症,如急性肺右心衰竭、急性广泛肺栓塞、盆腔动静脉瘘等。

以往绒毛膜癌的发病率是用该类患者入院人数与孕妇人数的比值来表示的,无法解释该类肿瘤在人群中的真实发病率。为了弄清这一情况,宋组织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调查了1978 ~ 1981年与绒癌直接相关的葡萄胎发病情况。* * *对300多万妇女(约占我国育龄妇女的1%)进行了调查,得到了较为准确的人群发病率,发现了几个高发区,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绒毛膜癌的发病原因提供了线索。65438-0983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大量数据,为今后制定预防措施创造了条件。

美国医生哈金斯利用雌激素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开辟了激素治疗肿瘤的新领域,获得65438至096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雌激素只能缓解前列腺癌的症状,却不能治愈患者。宋等人的研究成果不仅创造了一套有效的绒毛膜癌治疗方法,而且开创了实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史上的第一个成功先例。宋多次应邀到欧洲、南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参加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或讲学。1978至今,美国抗癌协会荣誉会员;1980至今,任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学会执委会(第四任会长);自1989起为国际妇科肿瘤学会正式会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歌曲赵红被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收录。1990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1996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伦敦)选为荣誉院士。

宋在研究绒毛膜癌根治术时不畏艰险。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可以整天守在病人床边观察,甚至帮助陪护家属解决生活困难,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支持。患者去世后,许多家属含着眼泪自愿将亲人的遗体进行尸检。

为了推广他们的经验,宋等人从1972开始在医院举办绒癌专题学习班,一年两次,每次半年,至今已举办30多期。从1978开始,在全国各地举办短期研习班。到90年代,已经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40多次,每次有65,438+000 ~ 300名学员,并在多个大区帮助建立了研究中心。目前很多地市级以上的医院都可以治疗这种肿瘤,每年治疗数千例。

宋曾以中英文发表绒癌论文90余篇(其他妇产科论文30余篇),发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文章发表后,许多国家级专家经常来信索要印本,并在许多著作中引用他的资料。宋也是一位热心的科普作家。编写妇女保健、优生优育科普读物10册,参与编写科普影视作品5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会员,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普协会上获得荣誉会员称号,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