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五倍子的古今研究

第一,古籍的总结

1,本草:“津液。”

2、《本草》:“口疮,混末。”

3、《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止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哭,治目赤湿,消肿,喉炎,敛疮,金疮,脱肛,落肠。”

4、《本草》:“肠虚泄泻,煮汤。”

5、《药歌四百味》:“五次苦酸,治牙痛?。痔疮、溃疡、流脓、风热。”

6、《药笼小品》:“酸涩,敛肺,咸寒,降火化痰。治血脱肛。”

7.《应得本草》:“咸、酸、寒、涩。入大肠经,分气。敛肺止血,敛痰止汗,泻下敛疮。”

8.《本草纲目》:“煎汤洗眼,消红眼止痛,专为收敛。”

9、《新版本草》:“辛、酸、平,无毒。入肾经。治疗儿童牙齿疥疮、面鼻疥疮、风癣、痒疮,治疗成人五痔出血。洗眼消除红肿,止痛。染过的胡子会变黑。专为收敛,亦禁泻肠虚,止渴生津,但顽痛。”

10,《片仔癀》王怡仁:“味苦,微酸。敛肺敛精,止咳,通便,痔疮,阴虚水肿,杀虫,敛疮。”

11,《本草纲目》:“酸咸。其涩能敛肺;其寒气能降火。生津化痰、止咳止血、敛汗(郑赞说焙研极细,用自己的漱口水敷于脐部,治盗汗如神),解酒,治口渴、腹泻、癣、痔、下血脱垂、湿脓、落肠、清热解毒、消目肿(煎洗)、敛疮(散热、疮敛自生)。

12,《冯氏秘笈》:“五倍子,治牙宣营养不良?、小儿面鼻疥疮,治风癣瘙痒,成人五痔出血,煎汤洗眼,消红肿,止痛,磨髭,转白变黑,肺风毒,溢皮,湿疮生脓,溃烂金疮,总酸总苦,特作收敛剂,即能敛肺止咳。

13,李仲子:“苦、酸、平,无毒,入大肠。主牙公告是什么?、风癣痒、肠风五痔及小儿面、鼻、口、耳疥疮,明目生津,止泻涩精。在口中,治疗口疮。善收顽痰,解热毒。百药煎五次所致,主要负责肺胀气喘。融能收敛而降。”

14,黄元御:味酸,气平,始于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缩肺止咳,涩肠止盈。

五倍子酸入肺,涩肠,收敛肛门直肠脱垂,消肿解毒,止咳,止血,解顽痰,止红,收敛溃疡,上口疮,吹咽喉阻塞,止盗汗,止遗精,治一切肿痔,瘘管,疔疮,金疮。

第二,现代研究

1,成分:以单宁为主,其他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鞣质含量不得低于50.0%;没食子酸中单宁含量不得低于50.0%。

2.功能:本品具有收敛、抗菌、抗诱变作用。

3.药理: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粘膜、溃疡接触单宁酸后,组织蛋白凝固,产生一层膜,收敛。同时压迫、收缩、凝结小血管止血。腺细胞蛋白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的沉淀可能表现为微弱的局部麻木和醉酒;与重金属、生物碱、苷类形成不溶性物质解毒;因为收敛,肠道炎症减轻,所以可以止泻。此外,对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