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玫瑰和马鞭草有什么用?
红玫瑰:保护肝胃,降火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月经不调。
玫瑰是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花紫红色,气味芳香。在中医学中,别名为游子花、笔花、玫瑰花、红野蔷薇。其性温、甘、微苦;入肝脾二经。
功效:理气解郁,化瘀散结。主要用于治疗肝胃气痛,久风痹痛,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背。《食本草》说“益肺脾,利肝胆,食之清香甘甜,使人神清气爽。”本品既能活血化淤,又能解毒消肿,所以能消除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面部痤疮。本品长期服用有很好的美容效果。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消除色素沉着,激发青春活力。
早在隋唐时期,玫瑰因耐寒耐温,花蕾柔嫩润泽,受到宫廷贵族的青睐。杨贵妃能保持肌肤柔嫩有光泽的最大秘诀是,据说在她沐浴的华清池里,浸泡了多年的新鲜玫瑰花蕾。玫瑰花瓣可用于沐浴和护肤,是天然的美容护肤品。
有一个民间秘方,加入玫瑰花蕾和红糖熬制奶油。服用后能补血益气,养颜美容。方法是在100克玫瑰花蕾中加入约500克清水,煎煮20分钟,滤去花渣,然后熬成浓汁,加入500-1000克红糖,熬成糊状。如果长期服用,可以放在冰箱里,每天服用1-2茶匙。长期使用,效果更好。
玫瑰花蕾采摘每年5-6月期间,玫瑰即将开花时,其新鲜花蕾可批量采摘,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风干,玫瑰的色、香、味几乎完整保存。将加工好的花蕾3-5g放入沸水中冲泡5分钟,或加入糖或蜂蜜,或与你喜欢的任何一种茶混合在一起冲泡。清香宜人,具有调理气血、疏肝解郁、降脂减肥、润肤养颜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痛经、月经不调的女性。
玫瑰的适应性很强。除了从花中提取玫瑰油,茎、芽、根都可以入药。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作为天然的饮料和食品。经过科学方法加工的玫瑰具有色泽鲜艳、味道清香等特点。它们可以制成玫瑰酒、玫瑰露和玫瑰酱。它们具有清热去火、美容养颜的奇特功效,是馈赠宾客的佳品。
每支100g玫瑰含挥发油(玫瑰油)、槲皮苷、苦味素、脂肪、鞣质、维生素等约3g。1.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玫瑰花香味浓郁,能帮助体内正气,促进血液循环,故有祛瘀调经之功,常用于月经不调、外伤疼痛。2.疏肝利胆解郁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玫瑰花中所含的挥发油能促进胆汁分泌,帮助脾胃消化,可用于肝胃不和、胸闷胀痛、胃脘痛、温补气机、厌食等症。
【治茶功效】玫瑰花汤能促进胆汁分泌,解毒。
【主治】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治肝胃气痛,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3-6g/次,泡茶或煎服。
[有效方便的处方]
咳嗽咯血:玫瑰花12g,冬虫夏草10g,三七3g(洗净),水煎。功能祛瘀、止咳、润肺。肺病咳嗽咯血:鲜玫瑰花适量,捣碎取汁,炖冰糖20克,温服。调理气血的功能。
消化不良:玫瑰花、扁豆花各8克,分别磨成细粉;粳米50克煮粥,吃粥时加20克药粉和糖。功能性食欲和消化。
肝胃气痛:阴干玫瑰花,5克/次,泡茶。理气止痛。
寒胃痛:桂花籽5克,磨碎,加1克玫瑰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功能理气散寒,暖胃止痛。
肝胃不和引起的疼痛:玫瑰花6克,佛手10克,开水冲泡,不喝茶。功能理气解郁,和胃止痛。
急慢性肠炎、菌痢、消化不良:玫瑰花6克、茉莉花3克、金银花9克、陈皮3克、甘草3克、绿茶9克,混合均匀,沸水冲泡3-5次,盖10-20分钟。经常喝而不是喝茶。功能:消炎、抗菌、收敛、固肠、理气、止痛、消积、活血、止血、强心、利尿、清热解毒。
急慢性肠炎、腹泻、泄泻:玫瑰花6克,金银花10克,甘草6克,黄连6克,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代茶,1次。功效: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止泻。口痢:取适量玫瑰花阴干,5g/次,煎汤代茶。功能散瘀止痢。
风湿痛:玫瑰15g,红花10g,当归10g,用250ml白酒浸泡7天,可随意饮用。功能:活血通络。
肝风头痛:玫瑰花4-5朵,豆腐9-12g,开水冲泡。茶1剂量/天。理气止痛。
高血压、目赤、头晕:玫瑰花3克、玫瑰茄3克、菊花5克、甜叶菊5克。用开水冲泡15分钟,而不是茶。疏风清热,解毒明目肥胖作用:玫瑰花5克,茉莉花5克,玳瑁花5克,川芎5克,荷叶5克,沸水冲泡15分钟,每晚当茶饮用。化痰祛湿,减肥降脂的作用。
乳痈:玫瑰7朵,母丁香7朵,无灰酒煎。功能祛瘀消痈。
乳房成瘾(乳房肿块):玫瑰花30克,水煎,糯米500克浸泡,蒸成千米汤,冷却,加入适量酒曲,拌匀,发酵成发酵酒,10次食用。散结消肿的功能。
月经:玫瑰花6克,益母草30克,红糖15克,水煎,分三次服。调理血液,调和中焦的功能。
【文选】《食本草》:“主要益肺脾,利肝胆,祛邪气,又香又甜,令人神清气爽。”《药性考》:“瘀血,瘀血疼痛,泡酒而饮。”《本草纲目》:“血,血,气。治风瘫。”《本草续志》:“解郁肝胆,健脾降火。治脘腹冷痛,寒积胃脘,破血。”生活情趣饮食谱:“调中活血,解郁祛秽,和肝。冲泡可以消除乳房瘾。”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痰血,吐血,咯血。”
马鞭草属植物
马鞭草
欧洲马鞭草
别名铁鞭、紫顶仙鹤草、野生荆芥。
来源是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地上部分。
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高30 ~ 80厘米。茎的上部是方形的,老茎的下部近圆形。叶对生,卵圆形至短圆形,长2 ~ 8厘米,宽1 ~ 4厘米,两面有粗毛,边缘有粗糙锯齿或刻痕,茎生叶无柄,多数为3深裂,有时羽状,裂片上有不规则锯齿。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的叶腋。开花时,它们通常看起来像鞭子。每朵花有1个苞片,比花萼稍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状,5齿;花冠管状,淡紫色或蓝色,近二唇形;雄蕊4枚,敌强;子房4室,每室1胚珠。成熟后,它分裂成四个长方形的小坚果。花期6-8月,结果期7-165438+10月。
路边,村边,田野,山坡。主产于湖北、江苏、广西、贵州。
6-8月开花时采摘、扦插,去除杂质,晒干。
全草的化学成分含有马鞭草苷ey 5-羟基马鞭草苷;此外,它还含有乳胶素和单宁;叶子还含有腺苷和β-胡萝卜素。
味道又凉又苦。
功能:活血化瘀,止疟,解毒,利尿,消肿。可用于治疗腹痛、闭经、痛经、疟疾、喉炎、痈肿、水肿和热淋。
说明:龙芽草,凤颈草。
气味:(苗、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1,疟疾,寒热。用马鞭草捣汁五次,加酒两次,分两次服。
2、胀渴,燥黑,细用马鞭草,晒干,加酒或水煮至味出,取渣温服。
3、腹部不肿。分别用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加水一石,煮五斗,去渣,再炒,用面粉做成丸子,如黄豆大小。每次吃两三粒,逐渐增加到四五粒,效果极佳。
4、阴囊肿痛(肿胀上升,睾丸疼痛)。用马鞭草捣成泥,然后抹上去。
5、女性闭经,形成一股绳。马鞭草根苗五斤,加水五斗,煎一斗,去渣熬成糊状。每次取半勺,用热葡萄酒融化。一天吃两次。
6、乳房脓肿。用马鞭草一把,酒一碗,姜一片,和汁一起口服,药渣敷患处。
7、疥疮。用马鞭草捣汁,生喝半碗,忌沾铁,十天就好了。
8.红白痢疾。五块钱的马鞭草,一撮陈茶,水煎,极好。病初用马鞭草根,焙干,捣成粉,每次服一勺,送米汤。
英文名称马鞭草
别名马鞭尖、铁马鞭、白马鞭、疟马鞭。
来源本品为马鞭草科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6-8月花开时,剪去杂质,晒干。
源型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主根近木质,黄白色,有许多须根。茎多分枝,四棱形,边缘和节上有刚毛。叶对生;基生叶有柄,茎生叶无柄;叶片卵球形到长圆形,通常3裂,不规则羽状全裂。淡蓝色的花在夏天和舞会上开放。新果实被花萼包裹,成熟后分裂成四个小坚果。
方法去除残根和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
特征本品茎呈方柱状,多分枝,四面有纵沟,长0.5 ~ 1m;表面呈棕绿色,粗糙;硬而脆,有髓或中空部分。叶子是对生的,皱缩的,破碎的,绿褐色的。展平后,叶子分成3瓣,边缘呈锯齿状。穗状花序细长,有许多小花。无味苦涩。
区别
(1)本品粉末为绿色和棕色。茎表皮细胞呈长多边形或长方形,纵壁平坦多孔。下叶表皮有3 ~ 5个附属细胞,垂壁呈波状弯曲,气孔无限或不等。腺鳞头部4个细胞,直径23 ~ 58微米;有柄的单细胞。非腺毛单细胞。花粉粒呈圆形或圆三角形,
直径24 ~ 35微米,表面光滑,有三个萌发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80%甲醇60ml,加热回流65438±0小时,过滤,蒸发滤液,加2ml甲醇溶解残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马鞭草对照药材2g,用同样方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然后取熊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65438±0ml含65438±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附录ⅵ b),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 ~ 4 μ 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以氯仿-甲醇-异丙基酮(16:0.5:0.2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喷以香草醛-乙醇溶液(65438+)。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65438±0g[同时,另取本品粗粉测定水分(附录ⅸ h,第一法)],准确称定,置于带塞锥形瓶中,准确加入无水乙醇30ml,称定,超声处理65438±0.5小时,放冷,再次称定,用无水乙醇补足失重,摇匀,滤过。将残渣用石油醚(30 ~ 60℃)浸泡2次,每次15ml(浸泡约2分钟),倒出石油醚溶液,加适量无水乙醇溶解残渣,转移至5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准确称取熊果酸对照品,加入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附录ⅵ b),准确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和对照品溶液1μl、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乙酸乙酯-冰醋酸(20:5:8: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干燥。在110℃加热至斑点清晰,取出,用同样大小的玻璃板覆盖薄层板,用胶带固定周边,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薄层扫描法)扫描,波长:λs=525nm,λR=700nm,测定供试品和对照品的吸光度积分值,计算。
以干品计,本品含熊果酸(C30H48O3)不少于0.36%。
性味苦而寒。入肝脾经。
功能:活血化瘀,止疟,解毒,利尿,消肿。可用于腹部肿块积聚、闭经、痛经、疟疾、喉炎、痈肿、水肿、热淋。
用法用量:4.5 ~ 9g。。
储存在干燥的地方。
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参考资料:
www.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