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药真的能月入1,2万吗?

是的,这生意真的可以!据我所知是1.2万多,但也就那么几个人。这个行当不容易,最后能站稳脚跟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听听医药代表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药价越来越高?你没看见医院大楼越来越高了吗?是不是有些医生的车变好了?"

医生吃了最肥的一块肉

这个利益链不像江湖上那样重金银,而是根据角色各取所需。“药价虚高,谁吃了最肥的一块肉?”业内人士表示,“当然是开处方的医生。”

按照潜规则,给开药的医生提成,小公司的提成比例是药价的20%到25%;大公司的比例会少一些,是药价的10%到15%。“大公司提成少,但是福利会好一些。除了组织旅游活动,他们还会赞助学术推广的会议,他们还会赞助医生出国参加会议、培训和访问。”

一位医药代表说:“我们医药代表的收入确实不错。一般每个月有2万或者2万或者3万。这些钱都来自药品佣金。但我们的收入远低于拿回扣的医生。”以某妇科中成药为例。省级代理的供货价格是每盒10元,医院的进价是39元,然后医院以45元的价格卖给患者。医生每盒提成10元,医药代表提成5元。另一种治疗肝病的中药,省级代理供货价每盒12元,医院卖54元,医生提成可达12元。

医药代表还透露,越贵的药,赚的钱越多,越进大医院,赚的钱越多。以一种抗生素为例。卖给患者要132元,每次输液两个。每个医生可以拿到50元的提成,而医药代表的提成是5元。“一个疗程通常是7天。你觉得医生能拿多少?在大医院,稍微有点名气的外科医生,一个月可能有三四万元的提成。”

医药代表称,抗癌药和抗生素赚钱最多。“一些一两千元的高价特效药,医生甚至可以提成500到800元。”

营销自然人,绰号“药虫”

国外大型药企和国内大中型药企自己做药品销售。但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药厂,60%都是小规模,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他们根本没有销售团队,药品的销售必须靠人打通各个环节。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BLACKPINK。按照医药行业的行话,他们被称为“营销自然人”,还有一个外号:“药虫”。其实就是一个卖药的个体户。

“药虫”是小药厂的药品代理商。不要小看这些个体户,他们更有能量。他们有的是转行的医务人员,有的是资深医药代表,有的是政府官员的亲友。他们没有法人资格,往往隶属于当地一家药企。

据悉,目前中国有数百万“药虫”,他们操作的临床药物数量庞大。比如“天价芦笋片”就是“药虫”操作的。“天价芦笋片”的所有利润中,药企占20%,“药虫”占20%,医生占40%,剩下的20%是各药企的“门票”费。

“取票”是药品销售的黑幕之一。有“毒虫”就有“取票”。以一款出厂价10元,零售价92元的药品为例。“药虫”以医药公司A的名义,以10元的价格从厂家购买药品,然后医药公司A以20元的价格向另一家医药公司B开具发票。B公司支付给A公司20元,A公司只赚6%的开票费,其余9.4元返还给“药虫”。然后B公司以30元的价格给C公司开发票,B公司也只赚6%的开票费。以此类推,经过几家公司,最终给医院的价格是80元,医院加价15%卖给患者,其中包含了70元的利润,而“药虫”只需要给每家公司6%的开票费,但给医生的回扣却很高。

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只拿票据,药品实际上是从药厂直接送到医院的。何必经过这么多中间环节呢?从药厂直接卖到医院80元的价格不是更容易吗?但在这种情况下,“药虫”无法拿现金给一个又一个医生交费,“药虫”只能靠“走票”拿现金。原来,按照财务制度,医院用支票向药企付款,药企之间、药企与药企之间也进行支票结算,提取的现金分成部分,分散在各个药企,方便提取。同时,出厂价较低的药品可以通过多次“走票”一步步变成高价药品,从出厂价10元一下子提到80元总是不可能的。医院也欢迎高价药。如果药价很低,按照规定只能加价15%,不会加几块钱。

经常有人说药品流通环节太多,经过多级代理,层层加价,药价虚高,以为各级药企侵吞了利润,结果发现利润大头落入“药虫”手中,再转移到医生手中。

价格越高,销售越好。

价格一降,药就死了。

被称为“一摔就死”

医药行业的另一个潜规则是,中标价越高,卖得越好。

在招标过程中,企业通常会提前做好公关准备,想尽办法让投标价格更高,中间的巨额利润被药企、医药代表、医院、医生瓜分。这类药物“运作”的空间比较大。于是,很多低价药消失的谜团被解开了:一旦国家要求某种药品降价,利益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利润,就只能压缩出厂价,让厂家承担降价的损失。如果厂家不肯让步,中间的利益驱动机制就不起作用,药卖不出去,厂家也会受伤,所以很多厂家干脆选择停产这种药。

针对药价虚高,国家发改委近年来29次降低部分药品价格,但老百姓始终“无感”,因为降价药不见了,老百姓还在吃高价药。

其实药厂并没有真的停产这种药,只是改了名字或者剂量再次申请了一种“新药”,而这种“新药”往往很容易获批,然后以数倍于降价前的价格上市。当社会反应强烈,物价部门开始降价时,药品又会起死回生...如此循环,药价也螺旋式上升。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只要不改变药企、医院、医生等各环节相互受益的潜规则,虚高的药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的区间。

以药养医是药价需求的根源。

朱幼棣,前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著有《大国医改》,分析中国的医改。他在与郑州药博会同期同地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上怒斥:“国际上只有2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而中国80%的药品是由医院销售的。中国医院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医生成了最大的药商,这是几千年来没有的!”没错,希波克拉底、张仲景、李时珍都不是毒贩,但他们的后代中有很多唯利是图的毒贩!伤心!根源在于“以药养医”的体制,体制是“高价药”出现的根本原因。

微博中,一位医生叫苦不迭:“物价飞涨!但是我当医生已经15年了!报名费还是原地踏步!合理吗?运营成本十几年没变合理吗?各种医疗费用永远不变合理吗?我支持大幅降低药费!但同时会让十几年没变的医疗费用增加至少5倍!”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充分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但投入普遍不足,仅占医院运营所需费用的10%左右,其余90%靠医院自筹资金,然后自我发展,自己发工资 于是允许医院加价15%卖给患者药品,导致“以药养药”“院长必须带医生挣钱,不然饿死。”

在世界各国,医生作为知识分子,都是高收入人群。在中国,医生要获得高收入,必须付出良心、道德、名誉甚至违法的代价。

国家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接受采访。

他说,上世纪50年代,由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当时实行了药品加成政策,允许医院在服药后加价15%,然后卖给患者。这15%的收入用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改革开放后,政府没有加大对医院的投入,而是把医院推向市场,让医院赚钱。医院为了创收,最快的赚钱方式就是卖药。于是,原来的药品加成政策逐渐演变成了这种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这种逐利机制使得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方向。结果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时老百姓也用了很多不该用的药。

要想真正降低虚高的药价,首先要让药品与医院的利益脱钩。医院不是靠15%的药价上涨来生存的。同时,政府应增加对医院的财政补贴,以确保其健康运行。医生的收入,一部分财政负担,另一部分要靠更高的医疗费用,体现医生的价值,医疗费用由国家通过医保支付。这样既能保护医生的利益,又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这可能是下一步医改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