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传说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曾为治疗口臭立下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文志曾在武则天当政时担任文学侍从。他认为自己长得帅,富有诗意,值得武则天重用。武则天反而对他敬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献给武则天,以求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看完后对最近的一个大臣说:“宋庆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他有口臭。”宋文治羞愧难当,从那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他嘴里叼着丁香来驱除臭味。因此,有人称丁香为“古口香糖”。

丁香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因其形似指甲,香味浓郁而得名。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古尸手中曾握有丁香。丁香分为公丁香和母丁香。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雄紫丁香”,把成熟的果实称为“雌紫丁香”,用法用量基本相同。

医疗用途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棒状,长度l-2cm。花冠球形,直径0.3-0.5厘米,花瓣4片,呈叠瓦状,褐色,花瓣内有雄蕊和花柱。压碎后,可以看到许多黄色的细粒花药。萼筒圆柱形,略扁,微弯,长0.7-1.4cm,直径0.3-0.6cm,红褐色或褐色,上半部有四枚三角形萼片,呈十字形分开。固体和油性。香味浓烈,味道辛辣,舌头发麻。

医疗辅助处方

性味和性向:温;辛;归脾、胃、肺、肾经。

【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壮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厌食呕吐,心寒疼痛,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内服:煎服,2-6g,或丸或散。外用:取适量,研末敷用。

禁忌:不适合与玉瑾一起使用。发热阴虚内热者不宜服用。

化学成分

花蕾中含有挥发油,即丁香油。该油主要含有丁香酚、乙酰丁香酚、B-石竹烯、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酯、葎草酮、苯甲醛、苯甲醇、间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a-依兰烯(水杨酸甲酯)。也有野生品种不含丁香酚(普通丁香油中64-85%),但含有丁香酚酮和丁香酚素。这些花还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如齐墩果酸、类黄酮和鼠李糖苷-netin、山奈酚、Eugenitin、Isoeugenitin及其脱甲基化合物IsoeugenitoI。[4]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含1%丁香的乙醚浸提液、水浸提液或含8%丁香煎液的Saber's培养基,均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徐岚黄、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下对新生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乙醇浸提液与乙醚浸提液相似,但水浸提液较差。

2.抗真菌作用:乙醇浸泡剂1:100、丁香油和丁香酚1:8000-1:16000对星状诺卡氏菌、徐岚蚕豆、石膏样小孢子菌和腹股沟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

3.杀虫作用:水或醇提取物能在体外麻痹或杀死猪蛔虫。感染蛔虫的狗可以用丁香油0.5-1治疗。Og/kg口服,可完全驱除猪蛔虫。丁香油比汤剂好。

4、胃功能:丁香是一种芳香的健胃药,可以缓解腹部胀气,增强消化,减少恶心呕吐。

5.止痛作用:丁香油(少量滴入)可以消毒龋齿的空洞,破坏其神经,从而缓解牙痛。

更多信息,请点击: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