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脾胃病多发。这些方法调理脾胃才能过好夏天。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出生后,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都依赖后天脾胃的摄入。胃主受,脾主运。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研磨分解,再经过脾脏的消化吸收,转化为细微的营养物质,分布于全身,产生的渣滓从肠道排出。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认识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并在其脾胃学说中指出:“脾胃内伤则百病。”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异常,精微物质生化被动,就会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如果脾胃失衡,体内的水分不能正常代谢,停止聚集,产生湿痰,就会导致腹胀、腹泻、水肿、咳嗽。
为什么脾胃病经常发生在夏天?是因为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燥恶湿,所以容易被暑湿所伤。脾胃病可分为虚和实。临床常见证候中,脾胃湿热证和寒湿证为实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胃阴虚证为虚证。
脾胃湿热证: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口粘、口渴、便溏不适、小便短黄、四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此证多为外感湿热邪,喜油腻辛辣,饮酒过度所致。
脾虚寒湿证:腹胀、口闷、恶心呕吐、口淡而不渴、腹痛、便溏、头重身滞、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缓或沉。此证多因雨涉水,湿生多雨气候;或者是因为暴饮暴食寒性水果,喜欢吃肥甘。
脾气虚证:表现为厌食、腹胀、食后饱胀、饥饱、便溏、四肢困倦、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这种综合征多由饮食不当、过度劳累、长期忧虑、体虚、年老、大病初愈、护理不慎等引起。
脾阳虚证:表现为纳差、腹胀、腹痛、温压、畏寒、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虚浮、口淡口渴、大便稀溏,甚至消化不良、小便短赤、舌苔白滑、脉缓弱。此证多因脾气虚弱而进一步进展;或因暴饮暴食受寒,使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无土。
胃阴不足证:表现为胃嘈杂、饥饿、腹胀、隐痛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数。此证多为发热后期胃阴衰竭所致;或情绪低落,或上吐下泻过度,或过食辛辣芳香之品,用温辛辣之药。
中医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证群,多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适合不同时期的人群,用药灵活,在维护脾胃方面优势明显。
拔罐疗法: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证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舒威、中脘留罐。
艾灸治疗: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穴隔姜灸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者;艾灸舒天、足三里、舒威穴适用于寒湿证人群。
点穴:点中脘、足三里,用手掌轻轻按摩神阙,适用于各证人群。
中药敷脐:①脾胃湿热证者可将黄连、黄芩、大黄等分成等份,然后用水磨成糊状敷脐;(2)寒湿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的人,可选择干姜、肉桂、豆蔻等份,研磨后用姜汁调成糊状。
中药足浴:①脾胃湿热证者,可用黄连20克、藿香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②寒湿证的人可以选择:紫苏20克,陈皮20克,广藿香30克;③脾气虚、脾阳虚者,可用白术20克、干姜20克、茯苓20克;④胃阴虚者可选用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
食疗:①绿豆粥: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降火解暑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湿热证的人;②陈丕周:陈皮味苦、辛,有健脾、祛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寒湿证人群;③益胃粥:取益胃汤之意,有滋阴益胃的功效。取沙参9克,麦冬65,438+05克,冰糖3克,细磨根茎65,438+05克,玉竹5克,先煎汤剂,再加大米煮粥,适用于胃阴不足证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