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有什么风俗活动?
三月三日有什么风俗活动?
1,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初三,中国人有吃地方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荠菜又叫地菜、野菜,是生长在田野角落里的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野菜。《诗经》有“甜如水”的咏;辛弃疾也有“桃李满城愁风雨,春在溪头”的诗句。春天吃荠菜也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2.襁褓
指的是去灾的仪式,是古代女巫给的。唐宋时流行泡温泉,水边沐浴,用兰草沐浴身体,用柳枝蘸花瓣水点头以祈福消灾。
3、沐浴/温泉
用泉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可以去除整个冬天积累的疾病,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4.修理
徜徉水边是古代消灾祈福的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优雅聚会的经典范式。
5.给对方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的作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6.郊区春游
它不仅是一个驱邪求福的节日,也是一个自由快乐的春游。青年男女去野外郊游,互相泼水,自由选择配偶。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以牡丹为题材。
7.在水里喝水
又称曲水宴。流动时,水边设席障、茶具、花卉,设宴吟诗。非常高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这种风在唐代尤为强烈,宋代以后逐渐消失。
8.欣赏桃花
农历三月初三桃花最茂盛,踏春后欣赏桃花之美。
9.放风筝
俗话说“又到三月三了,风筝满天飞”。
在现代,每年的三月三,广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都会举行一系列形式新、立意高、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从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到一个文化旅游节,最后转化为一个地方文化旅游品牌。“三月三”的发展为民族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月三你吃什么食物?
荠菜煮鸡蛋
春天是吃荠菜的季节,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野菜,是一种生长在田野角落的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能祛风除湿、清火、腰腿不痛,还能预防春疫。所以民间有句话叫“三月三,荠菜是灵丹妙药。”民间谚语。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壮族家家户户都会蒸五色糯米饭过节。五色糯米因其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视为“吉祥”、“五谷丰登”的象征,是招待客人的佳品,也是祭扫祖先的供品之一。壮族人非常喜欢五色糯米饭,但由于语言差异,不同地区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的称呼也不一样。有的叫能,有的叫黑米、绿米、五色米、花米等等。
皇冠雏菊年糕
传统江南——蒿子坝也叫蒿子坝。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吃蒿子坝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的传统民俗。每年三月,我家都会把蒿的嫩叶收集起来,洗干净,然后和糯米、糯米粉拌在一起,做成扁扁圆圆的粑粑,放进锅里,大火蒸。吃起来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吃艾草粑粑的习俗是为了纪念逝者,祝愿大家健康长寿,不受邪灵侵扰。
艾叶·巴巴
3月3日是壮族的歌节,是一家人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他们还会吃艾蒿粑粑。艾叶是一种中草药,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食品。南方人一直吃艾叶做的好吃的。糯米粉做的艾蒿粑粑是我们今天要吃的传统食物。
鸡矢藤
农历三月初三吃鸡粪是广西北海当地人的传统习俗。将鸡矢藤叶和大米混合研磨成粉末,然后制成鸡矢藤面条。吃起来又香又甜,是当地人喜欢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生日,北海人民纪念这位伟人。
三月三各民族有哪些习俗?
云南瑶族有“干巴节”。每个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成双成对到山里打猎或在河里捕鱼,举行集体盛宴,祝愿丰收,唱歌跳舞,庆祝节日。
三月三日,海南岛黎族又叫“福年福”,既是祝愿“山兰”(山区旱谷)、渔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的“情话日”。那一天,全村人聚在一起祝丰收,青年男女载歌载舞,以“三月三”为爱情日。老人们提着坛子,走亲访友,喝着“团结酒”。
云南布依族家家户户煮糯米饭招待亲朋好友,把这一天作为家人团聚、亲友聚会的节日。有个传说,三个布依族姐妹请爷爷吃饭。
农历三月初三,汉族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那一天有流杯、流蛋、流枣、乞食戴柳圈、探春、郊游、吃精米、唱歌等活动。三月三日是福建的“三月节”,有些人会选择三月三上思节扫墓,意为踏青,除不祥。
广西壮族有“歌圩节”和“歌仙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宋·刘闲三节而举行的。家家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祭祖,接待亲友。人们赶到歌会,搭起歌棚,举行歌会。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抛绣球、谈恋爱、玩耍娱乐,终日欢唱,就成了今天的“歌会”。
侗族人民在3月3日举行烟火、斗牛、斗马、唱二人转、踩厅等活动,也叫“烟火节”。
畲族以三月三日为谷米的生日,家家户户都吃黑米。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抗击政府军围剿,因黑稗果而军力大增。3月3日突围成功,连战连捷。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畲族人每年3月3日吃黑米,聚在一起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