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好。胸痛吃什么改善?
很多女性在月经前往往会出现乳房胀痛的症状,更敏感的患者往往会询问是否需要治疗。一般来说,月经前三天乳房有胀痛,可能是告知月经要来了或者有初孕。这是正常现象。但有些人乳房胀痛过早,比如月经干净或排卵后乳房胀痛,穿内衣或摸一下就疼。这种现象是病态的,应该尽早治疗,否则容易产生妇科病,比如不孕症、乳腺肿瘤等。
很多不孕女性长期乳房胀痛,其体内的雌孕激素往往不平衡,泌乳激素也异常分泌。也有很多乳腺肿瘤患者,在患肿瘤前乳房疼痛2~3年,没有引起重视。所以,乳房异常疼痛的女性要提高警惕,避免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大多数经前乳房疼痛发生在月经前3 ~ 5天,严重者可在月经后两周左右开始排卵。有的人腋窝疼痛,甚至乳头疼痛,一般症状有轻度水肿、头痛、失眠、易怒、情绪不稳、腰酸背痛、小腹疼痛、排便不畅等。月经后症状消失,一个月反复一次。如果处理不当,会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最常见的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性肿瘤或囊肿。月经逐渐失衡,月经量少,继而不孕等。
研究发现,许多不孕患者有严重的经前乳房疼痛。等乳房胀痛被中医治好了,她们就怀孕了!比如魏小姐,今年34岁,身体一直很好。直到三年前结婚,她才开始月经不调。她的月经有时来的早,有时来的晚。每次来月经前十天左右开始乳房胀痛,与腋下疼痛、小腹胀、乏力有关。三年没怀孕,脸上长了很多黑斑。她平时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胸闷,口苦,肚子疼。中医诊断,属于肝气郁结型乳痛。柴胡、白芍、枳壳、茯苓、泽兰、当归、合欢皮等纯中药,疏肝理气,补益肝血。隔一个月乳房疼痛减轻,身体不适减轻。然后月经逐渐规律,然后她就怀孕了。她最近刚生完孩子,母子平安!
中医认为乳房主胃经,乳头主肝经。所以凡是乳腺疾病或发育不良或乳腺萎缩,都是从肝胃论治,根据病情不同,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疾病的治疗分类如下:
(1)肝郁气滞:这类女性多有情绪障碍史或生活压力过大。除乳房乳头胀痛外,还伴有烦躁、胸闷、肋痛、易怒、恶心、小腹两侧胀痛、经血发黑有血块、性生活不协调、脸上长黑斑等。治疗要调理肝、气、胃。常用药物有乌药、郁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术、麦芽、路路通等。
(2)肝郁脾虚湿盛:常见症状有经前乳房胀痛、压痛明显、小腹胀痛伴下坠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腹泻、白带频繁、月经量少等。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薏苡仁、厚朴、川楝子、合欢皮等。
(3)肝肾阴虚:此类女性除乳房胀痛外,常出现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手足心热、口唇发红、唇舌易溃烂、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腰酸背痛、双膝酸软等症状。常用的适合滋肾养肝的药物有沙参、麦冬、生地、川楝子、香附、白芍、丹参、泽兰。
治疗这种疾病,宜持之以恒。服药的黄金时间是在月经前乳房胀满时开始服药,直到月经胀满消失。通过三次调节月经周期,大部分乳房胀满会被治愈。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吃药,更重要的是保持乐观,避免经常生气或生闷气,平时多运动,多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月经前一周少吃盐和辛辣刺激性饮食,以达到吃药的最高效果!
乳腺腺病又称乳腺囊性增生和乳腺小叶增生,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其发病机制与卵巢功能障碍有关。临床上两个乳房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硬结节,结节可推挤。患者经常感到乳房疼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早期为乳腺小叶增生,不会癌变,但中晚期乳腺腺病癌变率为1%。患者常感觉乳房有肿块,与疼痛压痛的位置一致。这种肿块是由于乳房局部组织增厚造成的,质软或稍硬。有时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黄色,少数带血。
由于乳腺腺病是病变的基础,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受一些致癌因素的影响,导致上皮增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特别是在导管上严重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情况下,与乳腺癌的关系更为密切。许多研究表明,乳腺腺病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
病理表现
乳腺增生病病理组织大体标本如下:病变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质地坚硬、坚韧、致密,颜色为黄色、白色或灰色,无包膜,切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半透明颗粒;如果是囊性增生,可见小囊肿,囊壁多光滑,囊内有黄绿色或褐色粘稠液体,部分颗粒或乳头突入囊腔内。
病理上,乳腺增生一方面表现为乳腺导管囊性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另一方面,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小叶间和小叶间纤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组织学形态复杂,组织学分类方法多种多样。如根据乳腺结构的异常数量和形态,有学者将其分为三类: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又分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纤维化)、乳腺囊肿病;也有学者根据基础组织变化将乳腺增生分为六种类型:小叶增生、纤维化、炎症、囊肿、上皮增生、腺病。正是由于其组织形态学的复杂性,使得本病的命名混乱,如小叶增生、慢性乳腺炎、纤维囊性乳腺病、良性上皮增生、腺病等。
乳腺增生根据导管上皮增生的形态可分为四级:ⅰ级:无导管上皮增生,此级发生率为70%;ⅱ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但上皮细胞不典型,发生率为20%;ⅲa:伴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轻度不典型,发生率为5%;ⅲB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严重不典型,发生率为5%,此级恶变率最高,可能恶变率为75% ~ 100%。
临床表现
乳房疼痛和肿块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常为肿胀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以一侧多见,疼痛剧烈者不宜触摸,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疼痛主要在乳房肿块,也可放射至患侧腋窝、胸部或肩部。其他人表现出乳头疼痛或瘙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几天出现或加重,月经后明显缓解或消失;疼痛也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和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
(2)乳房肿块:肿块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乳房,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发生于乳房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瘤的形状有斑片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斑块状最为常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略硬韧,活动性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压痛。肿块大小不一,小到小米,大到3 ~ 4厘米以上。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3)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性溢液,稻草黄色或褐色浆液性分泌物。
(4)月经紊乱:本病患者月经前后可见月经不调,量少或色淡,可伴有痛经。
(5)情绪变化:患者常表现为沮丧或烦躁易怒,每次生气、紧张或劳累时加重。
鉴别诊断
如果乳腺增生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无明显经前期乳房疼痛,仅表现为乳腺肿块,尤其是单侧单发硬肿块,应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相鉴别。
(1)乳腺增生和乳腺纤维腺瘤:两者均可见乳腺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坚实。乳腺增生症乳腺肿块多为双侧,大小不一,结节状、块状或颗粒状,一般质地柔软,坚硬有韧性,偶尔单侧单发,但多伴有经前乳房胀痛,乳腺肿块的大小和特征可随月经周期性变化,发病年龄多为中青年;乳腺纤维腺瘤多为单侧、单发,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流动性高,一般质地坚韧,部分病例多发,但一般无乳房有胀痛,或仅有轻度经期不适,无压痛,乳房肿块大小、性状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患者多在30岁以下,20-25岁居多。此外,乳腺纤维腺瘤在钼靶摄影上常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及其特有的环状透明晕,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均可见到乳房肿块。但乳腺增生的乳腺肿块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大小不一,可呈结节状、块状或颗粒状,可移动,不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肿块的大小和特征常随月经周期和情绪变化而变化,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乳房肿块一般质地较硬,有的硬如石头。大部分都是单边的,单一的。肿块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到很大,流动性差,容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和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此外,在乳腺x线片上,乳腺癌常表现为肿块影、微小钙化、异常血管影和毛刺,也有助于诊断。通过针吸可以在乳腺癌中发现异常细胞。最终诊断应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依据。
诊断标准
(1)临床上一个或两个乳房有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多数明显与情绪和月经周期有关。一般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月经后肿块和疼痛明显减轻,连续三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2)消除生理性乳房胀痛,如月经前轻度乳房胀痛、青春期乳房胀痛和只有乳房胀痛而无肿块的乳房胀痛。
(3)临床体检时,乳房内可触及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结节,质韧,多位于外上象限。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挤,常伴有轻度压痛,腋窝淋巴结小。
(4)采用钼靶X线或干板摄影、b超、热成像等辅助检测手段,必要时进行针吸细胞学和局部活检,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乳腺良恶性疾病。
治疗原则
一般来说,当乳腺增生症状较轻,只是轻度的经前乳房胀痛,乳房内散在微小颗粒状结节,病情不影响工作生活时,可以用乳罩托起乳房,缓解乳房胀痛,不用服用任何药物,临床观察即可。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可以每半年到一年去专科检查一次。当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时,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医治疗,如内治、外治、针灸等;西医治疗,如口服激素类药物、碘制剂等对症治疗药物;手术治疗,如乳房肿瘤切除术和单纯乳房切除术。
功效标准:
(1)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房疼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
(2)效果显著: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房疼痛消失。
(3)有效:①肿块最大直径缩小至1/2以下,乳房疼痛减轻;②肿块缩小65,438+0/2以上,乳房疼痛未缓解。
(4)无效:①肿块不缩小,或相反增大变硬;②单纯性乳房疼痛减轻,但肿块不缩小。
在疗效统计中,一般统计总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其中,前者包含有效、显效和治愈率;后者指的是有效率和治愈率。
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注意改变生活中的一些环境行为因素,从根本上防止乳腺增生的进一步发展。如调整生活节奏,减少各种压力,改善精神状态;注意建立低脂饮食、不吸烟、不饮酒、多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防止乳房外伤等等。
在治疗乳腺增生的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在医院或自己信任的专科医生处治疗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不要频繁更换,以免因为医生不了解全部情况而导致重复检查或错误治疗;要坚持用医生开的处方药进行规定的疗程,不要因为一时看不到明显疗效就轻易放弃原来的治疗而开始新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一些禁忌原则,如服用中药期间忌食寒、腻、腥、辣等食物;经期要停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如有感冒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应先治疗新的急性病,再治疗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所以它的治疗不是吃几天药就能马上解决问题的,但也不能因为乳腺增生就吃一辈子药。那么,如何掌握这个尺度呢?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治疗,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暂时停止治疗,停止治疗多久后,还需要再次治疗吗?这个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定,不能一概而论,要由每个医生来提出。对于患者来说,要关注自身病情的变化,随时与医生沟通自己的感受;在治疗间歇期,要学会自我检查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就诊;每半年至少去主治医生那里体检一次,让那些微小的变化能在更早的阶段被发现。
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肿块较大且较硬、肿块与月经关系不明显的乳腺增生患者,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尤其是经活检确诊为乳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恶变,因此此类患者应比普通增生患者提高警惕,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活检。
乳腺增生患者也要注意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冷漠对待,认为不干扰你的生活和工作,也不要太紧张。你总是害怕有一天会变成癌症。试想,如果一个乳腺增生患者不重视自己的疾病,从不认真检查治疗,使疾病继续发展,痛苦得不到缓解,对变化浑然不觉,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如果乳腺增生患者对自身疾病过于重视,甚至有一种“恐癌症”,如果从30岁开始就患有乳腺增生,在这种担心中度过几十年是有害的,这种心理负担可能会加重病情。只有正确对待疾病,才能做好疾病的康复保健工作,有效预防乳腺癌的发生。